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年捏百尊公仔 罹扳機指繼續拚

中央社/ 2013.02.14 00:00
--青年圓夢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虹瑾南投特稿)「捲、推、黏,然後打膠固化。」埔里造紙總經理張健福手持瓦楞紙捲,示範如何「推」出紙公仔圓滾滾的身體。

就是這個「推」的動作,讓他患了扳機指;儘管如此,張健福對於開發紙藝周邊產品,仍樂此不疲。就這樣推著、推著,他也成了台灣傳產和創意結合、前進國際的「推手」。

埔里造紙成立於1979年,由張健福的父親張慶祥創立。談起傳統產業當年的榮景,他說,早期經營內銷市場,產品主打加工紙,東西樣樣好賣,下游廠商天天手捧現鈔,排隊在工廠外等著拿貨。

民國80年,台灣產業開始外移,中國大陸廉價紙製品崛起,台灣造紙廠商業績迅速下滑,他回憶,下游廠商幾乎「都過去(大陸)了」。考量各項因素,埔里造紙當時放棄大陸市場。

張健福從此成了公司唯一的「業務員兼雜務工」,提著兩只皮箱踏遍世界,「小卡ㄟ裝行李、大卡ㄟ裝滿包裝紙樣品和參展資料」,至今跑遍60多國。

20年前,張健福推廣台灣紙的第一站是北非,前往幾個「名字都沒聽過的國家」,竟談成兩筆生意。

沒有網路的年代,還不知道怎麼做生意的他,下榻飯店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閱當地黃頁簿。「自己打電話,介紹我的來歷,說要拜訪他們。有些不歡迎我,說沒時間;有些去了,對方卻說忘記了。都沒關係,下次再約,訓練臨機應變。」

他形容,當年是「鄉下來的小伙子」,連報價都不懂。有次貿協帶團出國,他沿路上「阿姨好、叔叔好」地請教,從報價、包裝、訂金、運費、運貨時間開始做足功課;靠著特殊化、差異化的生產方式,兼顧外銷策略,紙廠生意得以維持平穩。

不料,外銷市場在金融風暴後快速萎縮,造紙廠的歐洲客源一夕大減。2007年,在經濟部工業局指導、工研院輔導之下,埔里造紙將原先作倉儲、印刷用途的二廠空間,注入復古與DIY元素,轉型為觀光工廠,更名「造紙龍手創館」。

張健福回憶,5年前的台灣,尚未發展觀光工廠。由於沒名氣,遊覽車載團客前往當地,車掌小姐和司機每趟還要抽新台幣500元佣金。

闖出名氣後,客人指定要參訪工廠,人氣不可同日而語,整條路開起商店,街坊鄰居共享人潮紅利。

走進造紙龍手創館,紙文化館中展示凹版印刷機等古老造紙機器,以及銷往世界各地、不同質料與壓紋製成的特殊紙。現場設有DIY工房,民眾可仿蔡倫造紙原始技術,以竹簾撈紙漿、做紙漿彩繪,連坐椅都是紙管打造。現場聘請專業老師,教導民眾製作瓦楞紙公仔。

這些公仔源自機器裁紙剩餘的瓦楞紙邊條。當初,他從廢紙中得到靈感,從線條較簡單的動物與卡通造型,到紙蛋糕等美食系列,再到造型繁複的台灣原住民九族傳統服飾的系列公仔。

近期為了進軍大陸市場,造紙龍推出一系列紙造小天壇、紙兵馬俑,還有神似「甄嬛傳」主角造型的清宮公仔。

這些紙公仔有多紅?

1名南非將軍去年底來台,前往日月潭參訪時看見一尊宣傳用的長頸鹿公仔,儘管天色已晚,仍帶著隨扈驅車趕往埔里,一口氣買了好幾隻動物DIY包,要帶回南非送孫子。而在平日,不少駐台使節前往日月潭附近開會,使節夫人常結伴前往園區,體驗動手做的樂趣。

如今,只要看到卡通或人物造形樣本,張健福就能徒手捏出外觀神似的公仔;而這種能力,來自長期腦力激盪與練習。

每天與剪刀、紙捲為伍,張健福手指逐漸難以彎曲、疼痛難耐,就醫才發現罹患扳機指。開刀治療後,他繼續嘗試公仔塑型,「白天工作很多,我就利用晚上時間來捏,晚上睡不著也爬起來捏,看到什麼就捏什麼,我做過好幾百個。」

不過,紙公仔上市之初,迴響並不熱烈。張健福觀察市場,發現創意雖吸引人,但是台灣工錢貴,成品往往賣不出去。他不氣餒,又想出「DIY材料包」行銷對策,提供裁好的紙條、另附說明書,逐漸闖出名號。

2012年,埔里造紙生產的紙公仔材料包在全球賣出30萬包,國外廠商往往訂單一次就是2萬包。目前,紙公仔代理商遍佈英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巴西、澳洲、希臘、法國、德國、加拿大、香港與大陸。

張健福說,2012年算是輝煌的一年;連同紙公仔業績在內,埔里造紙的總業績較2011年成長30%。

不過,這個蛻變中的台灣傳產走向國際,立即在大陸遇上令許多業者頭痛不已的「被山寨」(被仿冒)。

他表示,3年前,造紙龍決定先在大陸申請專利,到了複審階段,才發現有企業搶先3個月申請,「他們的東西和我們完全一樣」。大陸目前至少有3家仿冒商,「我們把市場炒起來,別人賣得更便宜。」

仿冒者來勢洶洶,張健福表示,吃了一次虧,未來設計開發新產品,一定先申請專利、再推新品。他強調,發展個性化產品才是活路,至於最近又要推出哪些創意?他笑著說,這可是商業機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