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學校長對高等教育的憂心:限制過度、評鑑失靈、自我封閉

立報/本報訊 2013.02.06 00:00
專訪世新校長賴鼎銘:大學校長對高等教育的憂心【記者廖雲章專訪】「我夢到教育部有一個好大的庭園,種了160幾棵樹。其中幾棵樹,因為突然得到10幾包、甚至30幾包肥料,所以長得比較高大!大部分則普普通通,更多的是靠著自身樹葉的堆肥,所以比較清瘦。但是,不管高大、普通、還是清瘦,這些樹,都被修剪得一模一樣!馬總統,您應該聽得懂吧!」蓄著性格小鬍子,被學生暱稱「老賴」的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日前在大學校長會議公開對著總統馬英九說了他的兩個夢,可惜遭部分媒體移花接木,斷章取義,他索性在網路公開演講全文,受到熱烈轉貼,許多人讀了他的夢,心有戚戚焉。▲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政府應對高等教育與陸生政策全面鬆綁,讓各校發展特色,迎戰少子化衝擊。(圖文/楊萬雲)「另一個夢,是教育部管轄了一個園區,其中不乏飛鷹、猛虎、雄獅、捷豹等猛禽。可惜的是,這些猛禽被困已久,個個看起來非常溫馴,已無『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之心矣。 馬總統,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領導,對於這些國子監祭酒,您應許的應該是一片廣袤的森林及無邊的草原,讓這些林木能自謀成長,讓這些猛禽能自在馳騁,這才能擘劃出大開大闔的人才培育之道吧!」「鬆綁」,是身為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的賴鼎銘念茲在茲的重點,面對高等教育的激烈競爭,少子化效應迫在眉睫,他強調,高等教育必須鬆綁,才不致在全球化浪潮中滅頂,甚至能脫穎而出。他記得,60年代的台灣社會,最好的私校是東海和輔仁大學,這兩所由國外教會資源支持的私立大學,學風自由,深具特色,學生競爭力不輸國立學校,「學生少無所謂,老師多,把學生教得很好,發展專業和自由度。」隨著私校捐款減少,私校逐漸受到教育部控制,幾十年來,大學發展不斷「小學化」,有識之士相當憂心。賴鼎銘以美國私校為例,之所以能辦得好,是因為有高度自由,捐款也比較多,教育部不准台灣的大學漲學雜費,有些學校十幾年沒漲、有些七、八年沒漲,大學要辦好學校,卻沒子彈。世新大學的常年預算中,學雜費就佔了65%,教育部補助款約12%,另外15%是產學合作以及募款。他解釋,學雜費比例這麼高卻長期凍漲,為了彌補缺口,只有依靠教育部補助及申請競爭性經費,因而不得不牽就指標,最終變成所謂「教育部大學」。學費凍漲之外,還有總量管制,師資、系所、學生人數的限制。最近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積極向教育部爭取鬆綁對教師年齡的規定。「超過65歲的老師不能算入師生比,人文社會學院老師是越老越香,教育部卻用理工科系為標準,我們很吃虧,十幾個老師都超齡,校長年紀也有限制。」■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強調,百花齊放才精彩,台灣高等教育自閉太久,將自絕於國際高等教育競爭。(圖文/楊萬雲)賴鼎銘一一點名該鬆綁的項目:學雜費、系所彈性、學生人數、外籍生比例。目前規定外籍生只能收10%,境外專班只能招收台籍幹部,理由是怕中國政府不承認。「這不是教育部應該擔心的問題,學生想來念,自然會評估。」他搖頭,種種限制綁住私校手腳,現實問題更讓私校有苦難言。公立大學學生普遍來自社經地位良好家庭,學雜費相對低廉,得到補助又多;而弱勢學生多半就讀私校,學校必須多花更多心力輔導學生,卻沒得到讚賞。這種反重分配的現象,造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拿到5年5百億補助的學校,反而沒像私校這樣照顧學生。他希望教育部好好討論如何鬆綁大學,不該管的就應該放寬,比如碩士要不要寫論文、碩專班要不要筆試?國外早就取消了,賦予大學辦學彈性,由大學自己決定,而不是訂出瑣碎規定,綑綁大學的發展能量。高等教育的第二個憂心:失去效度的評鑑高等教育評鑑引發學術界強烈反彈,教育部去年7月公布「教育部試辦認定大學校院自我評鑑結果審查作業原則」,擇定34所獲「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大學,試辦大學自我評鑑。「自我評鑑」能改善當前的弊病?賴鼎銘解釋,「自我評鑑」因為受到批評,教育部最近正名為「自辦的委外評鑑」。但因為被制約的關係,各校提出的指標,還是落入舊有的框框,套用原本指標。會有這樣的改變,關鍵在於前此的「強制性評鑑」,易流於虛以委蛇的形式主義;美國則是「自願性評鑑」,是為了改善大學的體質,主動找外人來找問題、給建議,這才是真正的評鑑精神。他形容,強制性評鑑有如成吉思汗的「鐵蹄」,從北到南全掃,造成反彈非常大;理想的自願評鑑應由各校自主決定,教育部可以規定,沒通過評鑑就不能參加競爭型計畫,讓大家主動申請評鑑,讓發掘問題、自我改善成為常態。「評鑑委員只來兩天,就能知道大學辦學辦得如何?教學卓越發個問卷來調查滿意度,效度夠嗎?如果來蹲點一個禮拜,也許有機會看出來。現在的評鑑是最小努力原則,委員不必來最好,大學把報告準備好就好。來個兩天,看一看就要決定一個學校的未來,我覺得這很不負責任。」賴鼎銘強調,早期為了退場機制,評鑑委員努力找問題,但如果評鑑變成協助機制,應該要幫忙把學校辦得更好。高等教育的第三個憂心:過度強調就業競爭力 失去大學理想教育部新年度的教學卓越計畫強調「就業競爭力和特色競爭力」,對此,賴鼎銘直言:「這明明就是矛盾!我覺得在上位者的盲點,是對大學教育沒有理想;大學要培養具有思考力、判斷力、有反思能力的大學生,可是政府卻將大學教育窄化成培養有就業競爭力的學生,這種扭曲令人憂心,要不乾脆讓企業來辦大學;美國大學辦得好,就是因為他們很多元。」「感覺高等教育似乎一直擺盪,以前偏向研究,遭受批評之後,現在又過度倒向產業,沒辦法讓大學發展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的路、發展特色,巴不得所有大學都長得一樣,聽他(教育部)的號令!」賴鼎銘反對教育部下指導棋,許多官員不瞭解各校狀況,只會丟出指標,要求比照辦理,他批評:「比如國際化,每個學校都能國際化嗎?結果指標就是英檢有多少人過關?有多少學生出國留學?標準非常單一。」想要國際化 先蓋國際學舍「如果多一些外籍學生進來,我們的學生就會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台灣很自閉,封閉在小島上,小孩怎麼會想爭一口氣?」賴鼎銘呼籲解除大學招收外籍生、陸生的名額管制,讓各校自行招生,自己去衝,因為配額制度實在不符合成本效益。此外,還要廣建國際學舍、解除三限六不的禁令,以及6個省市的限制,「讓所有想來台灣讀書的人都可以來。」賴鼎銘語重心長地說:「擔心陸生來台會搶飯碗、滲透,都是沒信心的反應。他們來念書,受到我們的影響,被我們同化,把我們的價值觀帶回去,延伸我們的影響力,我們很看好這一點。就像我們去美國留學,變成美國的朋友,台灣應該要有信心,此外,如果陸生很優秀,人才不留下來,那開放幹什麼?」他認為,少子化是契機,越有特色越不必擔心衝擊,但是政府要先把門打開、把餅做大。105年是個關卡,最嚴重的是117年,那年是出生人口從32萬降到16.6萬人。預估全台灣160幾所大學,約60個學校有危險。賴鼎銘呼應張忠謀最近的說法:「政府永遠不能挑選贏家、拯救輸家,我們一直在拯救某些企業,可是它還是照樣倒。」他覺得大學應該學習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不斷創造生存的機會。他感嘆台灣教育在大陸有優勢,卻把優勢拱手讓給韓國、香港、美國。韓國已經收了非常多中國學生,台灣空有籌碼卻沒好好運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漢唐盛世文化薈萃,就是因為有異質文化融入,競爭力特別強;同質化則造成純化,缺乏競爭力。他長年觀察,台灣社會其實很抗拒多元文化,「大學鬆綁之後,學生多元化,接觸多了才會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受到刺激才會努力學習。如果老是自我封閉,就會變成純粹化,像水仙一樣,自我肯定,自我愉悅在小小的島嶼上,這很危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