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保存傳統文化 星人要喚醒龍窯

中央社/ 2013.02.04 00:00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特稿)新加坡兩座60、70歲的古老龍窯,面臨是否將被拆毀的命運。一群文化工作者發起「喚醒龍窯」活動,盼望大眾一起思考傳統文化存在的意義。

台灣人對新加坡的印象多停留在發達的現代化城市,事實上新加坡也有古老的製陶藝術和文化,位於新加坡西部裕廊西的羅弄大華士(Lorong Tawas)就還保有新加坡碩果僅存的兩座龍窯「陶光」和「源發」。

顧名思義,龍窯的名稱來自於40多公尺長、2公尺寬的窯,像龍一樣盤踞在小山丘上,「陶光」年齡較大,已經將近70歲,「源發」則大概有60年的歷史,仍保留半世紀前磚窯的模樣,完全沒有改變。

由於「源發」已經有將近30年沒有整座窯全部開燒,是一條「沉睡的龍」,一群新加坡文化工作者因此發起「喚醒龍窯」(Awaken the dragon)的活動。

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到社區、學校宣傳,收集了3000多件來自大眾親手做的陶藝品,再利用4天的時間,以古法用木材燒熱整座龍窯,將上千件胚胎燒成藝術品。

活動策畫人之一的雲天偉說,2012年是龍年,因此他們想在龍年結束前「喚醒這條龍」,同時也想讓大家知道並多認識新加坡這兩座碩果僅存的陶窯。

「陶光」和「源發」都建於二次大戰後,由於戰爭破壞了許多東西,新加坡當時急需大量陶製品,但因仍在戰後恢復期,從中國大陸出口的管道沒那麼快恢復,許多華人就地在新加坡建造陶窯,應付本地的大量需求。

1960、1970年代全盛期時,新加坡有10幾座陶窯,由於馬來西亞盛產橡膠,陶窯多在燒製收集橡膠用的膠杯,或是裝蘭花用的花盆、水缸等。

不過1980年後,隨著城市化發展腳步加快,多數陶窯逐漸被拆除,只剩下「陶光」和「源發」,兩座窯目前靠臨時執照撐著,「陶光」的執照只到2014年底,「源發」到2015年初,兩座窯都不再具有大型商業用途,而轉型成為教學、觀光或文化之用。

新加坡政府已將羅弄大華士規劃為潔淨科技園區,四周已經開始有建築工程進行中,龍窯能不能保存下來,大家都不敢肯定,發展與保存傳統文化孰重孰輕,沒人有答案。

雲天偉說,早年龍窯是因為商業活動而存在,但現在已經轉型,龍窯該不該繼續存在,他們沒有答案,只想邀請大眾一起思考自己和龍窯間的關係,找尋龍窯存在的意義。(本文附照片和影音)1020203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新加坡傳真 102年2月3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