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為何反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

立報/本報訊 2013.01.31 00:00
■陳吉仲農業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不只在於農產品的生產,她提供了消費者安全且健康的產品,更是連結生態環境、生活和文化的基礎,而永續農業是一個國家生存之根本,若沒有農業就沒有台灣。回顧1990年代GATT及2002年加入WTO對國內農業部門的影響,由於國外進口農產品的增加而使得國內農產品實質價格下降,造成農家平均每人每年實質所得由200年的27萬元下降至22萬左右,是非農家的70%。這段期間農地面積是以每年4千公頃的數量在釋出,但同時仍有每年20幾萬公頃農地在休耕。更讓全國國人擔憂的是號稱有81萬公頃的可耕地面積,實際上卻只有54萬公頃在實際耕作,其他的27萬公頃已非農業使用。全民所關心的糧食自給率卻不斷下降,目前只剩下33%左右。這些現象主要是貿易自由化所影響,貿易自由化對農業的影響有如慢性自殺,它讓國內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逐漸下跌、農家的實質所得降低而農業土地不斷釋出以及勞動人口老年化,更重要的是貿易自由化的結果讓國內的消費者食用到各種安全有疑慮的國外農產品,最後國內的農業部門、生態環境和文化逐漸的被破壞而消失。犧牲農業 長達半世紀農業部門自1960年代起為了配合國家經濟發展而不斷被犧牲,早年的肥料換穀政策即是一例,2002年加入WTO亦是一例。然而農業部門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只是農糧產品的生產,農業部門更生產了環境、生態和文化,水稻田所涵養地下水源、糧食安全、景觀生態及文化等,然而這些生態環境及文化的價值卻未能在貿易自由化中的市場產品價值中加以呈現,造成以產品市場價值考量為出發點時將會低估了農業的價值,亦即未考慮這些正面的外部效果時,農產品的貿易市場是失靈,這是為何反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基本經濟論述。而保護這些正面外部性效果的農業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泰國公主詩琳通(Maha Chakri Sirindhorn)來到菲律賓的拉古納省,觀看種植的各式稻米,這裡負責研發能鞏固糧食安全的稻米科學,圖攝於2009年11月17日。(圖文/路透)兩岸農業貿易自2002年加入WTO後呈快速成長,在2002年時的兩岸農業貿易總額是433百萬美元,至2011年時已達1,462百萬美元,成長了近四倍。期中逆差高達121百萬美元,亦即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比台灣出口至對岸的金額還多。自對岸進口最多的首推魚類和甲殼類之產品,接著就是蔬菜水果類,另外以國內最常飲用的茶葉為例,國內生產量已減少至1萬5千公噸,然而由對岸進口數量已高達5千公噸,亦即國人所購買的茶葉中有四分之一是非台灣生產,但在國內的茶葉幾乎標示是台灣製造,試問政府是否已做好農產品的產地國之標示工作?因為兩岸農藥管制的標準不一,此將造成國人食用到不安全的農產品之機率增加。反對開放的3大理由上述的兩岸農產貿易是針對已開放的農產品之說明,其對台灣的農業影響已極嚴重,現在政府要開放830項的管制農產品,再加上目前已重新啟動TIFA的會談,若台美FTA下開放更多的農產品,那台灣農業難以承受此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底下是我們反對開放ECFA 830項農產品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理由及訴求。第一,是政府尚未研擬相關之因應措施。回顧台灣加入WTO前的農業部門之因應策略,從生產結構的調整,如離牧政策的執行,以至進口損害救助基金1000億元的編列,降低了貿易自由化對台灣農業部門的衝擊。因此在討論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及台美FTA和未來的TPP時,我們想請問政府是否已準備好相關的因應策略?第二,是對岸所生產之農產品和國內之農產品替代性高。由於政府未能完全管制國內農產品的技術外流至對岸,加上兩岸農業生產環境接近,而運輸成本比其他國家低,故其貿易自由化所造成之影響將遠高於其他國家,此將導致台灣農業無法永續生存。第三,是農業生產農產品亦同時生產了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及文化等正面外部效果,在這些正面外部性未能內部化時,會生產農產品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時要由政府來校正,故政府未將相關正面外部效果內部化時不應該在開放更多國外農產品進口。以生產稻米的水稻田為例,水稻的年產值大約是350億元,而水稻田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和糧食安全之每年的價值高達2千億元以上,若只針對稻米的市場價格來決定其生產和貿易數量,此嚴重扭曲了水稻的真正價值。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堅決反對開放ECFA的830項管制農產品,農委會更應站在維護全國消費者農產品安全的角度和確保農業永續發展和農民的生計來承諾此一訴求,若未能堅持此立場,那最高的農業主管應該要為台灣農業生存之戰來負責。(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