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選舉大烏龍 蘇未贏,顏慘勝,馬大輸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3.01.28 00:00
台中大烏龍選舉後國民黨在立法院多了一席,但是,但大家看法是藍綠雙方得票率拉近了19%,成了平盤,民進黨固然沒贏得選舉,不算輸;顏家從前兩屆得票都59.8%以上,狂贏近4萬票到這次和民進黨同得49%,只贏1138票,不到1%,屬於慘勝;至於馬總統,不只當選立委的顔家一肚子惱怒他害慘了顏家,社會上也普遍看扁他貪圖多一席黨籍立委,卻又敢提名不敢站台的行徑,因此雖多了一席立委的他反而裡裡外外都成了唯一的大輸家。

不過,儘管國民黨害慘了顏家這次的選舉,但是若認為將來國民黨在選舉時將被迫要進一步讓出空間給無黨人士則將完全不切實際。事實上未來的趨勢將正好相反,是在藍綠夾撃下,無黨空間將進一步緊縮,這一次顏家願意忍痛接受國民黨提名,承擔馬總統施政不良,弊案頻傳的衝擊,正是大趨勢造成的。

未來無黨籍有空間嗎?且先回顧一下他們近十年來的發展。

1990年代初,台灣剛民主化,國民黨獨大,但民進黨剛成立不久,力量有限,大抵兩黨之外無黨籍人士仍有一成上下選票的政治空間。看好這空間,2004年無黨籍人士組成「無黨團結聯盟」,並登記做「政治圑體」。由張博雅當主席,建黨時有立法委員十人,包括瓦歷斯•貝林、呂新民、林炳坤、顏清標、何金松、陳進丁、邱創良、蔡豪、鄭余鎮、高金素梅等人,沒多久退出民主進步黨的立委朱星羽,後來也加入,聲勢大是可觀。

其中金素梅是個異數,她有強烈的大中國意識型態及原住民意識同時不具地方派系色彩,和其餘無黨人士的地方派系人士,政治理念淡薄格格不入,但共性是都有強度的「反政黨」色彩。他們組成政團除了避免在藍綠對立中被邊緣化之外,希望他們如集中到一成選票,則可以獲得共三丶四席的不分區和僑選立委席次。

民進黨2004年底,無黨團結聯盟提名26名區域立委候選人、5名全國不分區候選人與1名僑選立委候選人參與選戰,但僅於區域立委獲得6席,差強人意,但不分區掛零。

2008立委選舉制度改變成採單一選區兩票制,無盟在區域立委共推舉5席,不分區推舉劉憶如等2席。結果區域立委中當選3席:林炳坤、顏清標、高金素梅,不分區仍然掛零。

2012年立委選舉,黨魁林炳坤敗給民進黨籍的楊曜,在立法院的席次中剩下兩席。

從三屆選舉的結果,可以看到,台灣政治藍綠對立愈來愈明顯,無黨的空間愈來愈小,等到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後更是如此。2008區域立委拿了239,317票,但政黨不分區立委選票竟只有68,527張佔0.7%,這樣的不分區得票說明了「沒黨蓋高尚」的口號並沒有什麼吸引力,於是2012年甘脆不提名不分區立委侯選人;相對的,2012親民黨不分區的得票率5.86%,拿到2席,台聯不分區9.57%得到3席。後兩黨區域一不提名,一提了名當選掛零。這對比很鮮明,說明的是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下,「去意識型態化」的無黨人士的前途比基進訴求的小黨還不樂觀。

台灣和韓國選舉制度就像經濟發展策略一樣,大體上都是跟著日本走,原來都採取複數選舉單記不可讓渡的制度,然後又由日本開始,全改成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

這種新制度在日韓造成政權輪替的強烈效應。國會席次多數少數的翻轉非常劇烈。

像日本,在舊選制時代,自民黨靠「雄厚地方實力」,戰後一直持續維持一黨獨大局面。採取新制後,2009年民主黨選舉大勝,議席由113席大漲到308席,增加195席,創日本戰後眾議員選舉佔有議席最多和在眾議院佔有席位比例最高記錄,取代自民黨執政。反觀自民黨席次由303席,大幅趺至119席。

到了2012大選,多數少數又一次來個180度大翻轉,自民黨從118席暴漲到294席,民主黨從308席跌到剩57席,變化之激烈,令人嘆為觀止。

內閣制的日本自從改為單一選區後,執政和國會選舉的關聯被極大化,使得在選舉中執政好壞的影響大到幾乎完全瓦解了過去在複數選舉制中「地方實力」的支配性,造成了這十幾年來議員選舉政黨大起大落的驚人效應。

台灣在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後,執政和國會選舉關聯性也強化了。民進黨2008年國會選舉慘不忍睹,2009年一連串補選大勝原因全都在這裡。

不過日本這犀利的制度在台灣則明顯鈍化。

日本在改變選制時也同時修法明定選區大小要依票票等值原則劃分,我國則因國會減半而逆向朝更不票票等值的方向修改,這將使單一選區造成的翻盤效果大為鈍化。

奇特的是,日本選制的修改還希望達到的另一個效果─促成兩黨制,但以2012的選舉看來,這效果一點也不顯著。這次選出來的席次自民黨294席,民主黨57席,維新會54席,公明黨31席,眾人之黨18席,日本未來黨8席,共產黨8席,社會民主黨2席,國民新黨1席。簡直是一大之外眾小黨林立,和台灣愈來愈明顯的兩大黨趨勢大異其趣。

台灣制度既然從日本學來的,那麼將來也會回頭去走上日本一大眾小的路子嗎?應該是不會,理由有二,第一在制度上,比例代表既然是小黨存在重要的依據,日本的比例代表有180席,更重要的是佔了總席次的40%;但我國比例代表只有34席,佔總席次才30%。另外,日本比例政黨取得席位沒有全國性5%的高門檻限制,像社會民主黨政黨票只有2.38% 仍有1席;相對的,2008新黨政黨票4%卻一席都沒有。

二,在歷史結構上,台灣長期戒嚴,形成了被鎮壓的「黨外」和鎮壓者國民黨的對立,解嚴後延續成藍綠統獨對立,兩陣營對立的歷史結構穩定,如今國民黨雖不得不淡化統的色彩,某個程度回過頭去向李登輝本土化方向再調整,但貧富對立又填充了政黨對立的內容並以「南綠北藍」為其表象,這是和日本截然不同的地方。

兩黨化,意味的是兩黨得票的趨近,這正好在中部最明顯:藍從得票率六丶七成向五成靠近,同樣的綠從兩成多也逐年向五成靠近,過去雙方差距高達30%〜40%,現在縮小到不到10%。顏家雖在中部實力最強,在大烏龍2008,2012得票為59.9%和59.8%,但在群眾「兩黨化」過程中,他的群眾也愈來愈藍化,得票率從六成走向五成完全在趨勢之中,只是變遷時間比其他地區慢一些而已。(圖一)

圖一,藍綠得票率趨近圖

因此,大烏龍選舉,蘇未贏,顏慘勝, 馬大輸,並不表示國民黨將不得不再讓更多的空間給無黨人士,其實相反,是台灣在歷史結構和選舉制度交互作用之下無黨空間將持續萎縮,兩大黨版圖大小將愈將接近,顏的慘勝正怕是無黨人士最後的餘暉。

至於國會政黨輪替方面,雖然民進黨進行了自殺式的國會減半而使國會政黨輪替難度大為增加,但依日本例子來看,單一造區追究執政責任的效果實在太強大了,要國會政黨輪替現在欠的只在民進黨願景不明政策模糊,無法建立民眾的信賴感而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