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米開朗基羅不為人知的秘密

民生@報/陳小凌 2013.01.27 00:00
圖說:米開朗基羅《羅馬聖殤》局部。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你知道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生前的秘密嗎?這位十五世紀的知名雕刻大師除留給後人傳誦經典的《羅馬聖殤》、《大衛像》等雕塑,透過26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揭幕的「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讓我們知悉大師不為人知的一面:會寫詩、建築設計、繪畫,還有性向備受爭議。

「雕塑是減法,繪畫是加法。」米開朗基羅曾說自己的雕刻:是將困在石塊中的形象釋放出來。但他創作最為藝術界稱頌的是;直視人的形體,捕捉人的身體姿態與肌肉骨骼,藉此傳達出人內心深沉的覺受和情緒。

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表示,米開朗基羅是十五世紀的知名雕刻家,也跨足繪畫、建築、工程甚至寫詩,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同樣是「全人型」藝術家代表。他的《大衛像》至今仍負盛名,他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圓頂建築及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的溼壁畫《創世紀》等作品,都是膾炙人口之作。為彰顯這位大師的風範,主辦單位還特地將展間布置成工作室與畫室,彷彿藝術家只是暫時離開;加上老石板牆與層層拱門,視覺空間營造出文藝復興時期濃厚的氛圍。

米開朗基羅十七歲雕刻第一件雕塑《半人馬戰役》時,就已展露出他的藝術天份。《大衛像》是米開朗基羅從1501年開始,耗費四年完成,取材少年大衛以超人的力量拋出石頭,擊斃巨人哥立亞的神話故事。來彰顯佛羅倫斯的城市精神。這件雕塑原本放在佛羅倫斯市政廳廣場,米開朗基羅傳記作家瓦薩里形容為:「令古今所有雕像都為之失色的巨作。」同時也挑戰古希臘羅馬時期,對裸體雕刻淡化處理男性性徵的原則,當時引發諸多議論,差點被要求以桂冠葉「遮羞」。

此次經取得義大利政府官方授權,利用原作翻模的模具進行製作原寸的高約7公尺、重達550公斤的《大衛像》,就安置在史博館大門前,讓我們能近距離觀賞這件傑作。

《酒神》是22歲的米開朗基羅完成的第一件真人尺寸雕塑,曾看過許多羅馬古希臘雕刻那樣完美且赤裸的身軀,內心被完全震懾,在深刻感受自身的悸動已經快壓抑不住這個事實後,米開朗基羅不顧當時宗教束縛,選擇心之所想,將心中這美好的、青春的形象大膽的釋放出來!

在《三種菜單》裡,可以看見他在生活上的態度與個性,招待朋友僅簡單準備2條麵包、1壺酒、1條鯡魚以及義大利方餃。米開朗基羅曾經這樣說過:「就算我再有錢,我都要生活的像個窮人。」生活方式非常樸實甚至接近拮据,巨匠的人生觀或許從這話中看出端倪。

至於米開朗基羅的性向,也是外界議論焦點。他熱衷雕塑男體骨骼和肌肉的力與美,因此不少人認為他是「同志」。此次展出「為卡瓦列力繪製的素描」《戴提俄斯》中,57歲的米開朗基羅認識20多歲的卡瓦列力,兩人交往甚密。這幅致贈的畫作描繪戴提俄斯被綁在石頭上,而禿鷹不停啄食不斷重生的肝臟,隱喻為愛所苦、承受內在的折磨。

展品中還有另一幅《釘刑圖》則是米開朗基送給他心儀的美麗女子科隆娜,同時也為科隆娜繪製素描肖像,他曾以墨水工筆寫下《美貌自心生》詩作,由十四行詩流露感性的一面,推測對象應是一位陌生神祕的女子。因此又有另一種傳言:米開朗基羅是雙性戀。

米開朗基羅是第一位生前就被立傳的藝術家,作者瓦薩里形容他的詩作是「藝術天才上的美麗裝飾」,雖然有些詩作顯得粗率,但仍被配上曲調傳頌一時。瓦薩里說:米開朗基羅原本以俊俏的容貌為傲,在一次鬥毆事件中被打斷鼻樑,留下容貌缺陷,此後自負與自卑揉和,形成極端的性格。

米開朗基羅自認為雕刻家,卻銜命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祭壇壁畫,讓他自覺受辱。他把65歲的自己畫進《最後審判》中,化成被剝皮的殉難者聖巴托羅密歐手中一張變形的人皮,自我諷刺身為天才卻為使命受苦的命運。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拱圓頂是米開朗基羅晚年接受的一項任務。聖彼得大教堂是布拉曼帖在1506年開始負責設計的,以羅馬傳統教堂慣用的希臘正十字基底規劃結構,在布拉曼帖去世後,經歷了許多建築師曾嘗試改變空間結構,欲調整為拉丁十字結構,甚至拉斐爾也曾介入規畫,但都沒法成功,直到米開朗基羅接手。擅長雕塑的米開朗基羅將此建築視為一種建築雕塑,走訪許多地方參觀也曾觀摩過萬神殿、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的技法,最後終於在86歲時完成這個位於梵蒂岡的信仰標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