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原住民部落有機產業觀摩分享

立報/本報訊 2013.01.24 00:00
圖文■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壹、前言

行政院97年12月26日訂定發布「地方產業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經濟部98年7月29日通過「地方產業發展基金補助要點」及99年1月經濟部所發行「99年度地方產業發展基金計畫推動作業手冊」,為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促進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機會,設置地方產業發展基金,以「地方需求、中央補助」為概念,推動「一鄉一品」之經費補助措施。

於是由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以下簡稱本會)推動的「樂活原鄉幸福農業‧有機大聯盟輔導計畫」由此產生。以「樂活原鄉‧幸福農業」建立品牌形象,透過有機大聯盟輔導團建立、有機農產品產業扶植、有機農產品包裝、加工及運輸、研發有機特色伴手禮、有機通路推廣行銷等做為計畫內容,期望發展出具有特色的地方產業,以三生農業、休閒農業的推廣試圖轉型,部落自然風貌塑造,提昇居民自我認同及實際所得。

本會選定花蓮地區在有機農業發展已有基礎的農場以及部落,安排參訪觀摩,讓各地部落有意朝向有機農業努力的農友,透過觀摩研習活動,看到參訪的優良案例其產業經營面、管理層面及執行面實際的運作,並透過互動的過程,相互交流新想法與做法,增進個人對整體產業經營管理的瞭解。參加這次參訪觀摩的部落農友有來自花蓮縣奇美部落、港口部落,南投縣豐丘部落、新鄉部落、仁愛鄉萬豐部落等21人。

貳、優質有機產業觀摩

一、花蓮縣富里鄉達蘭埠部落

花蓮縣達蘭埠部落位於花蓮縣南端,在六十石山和海岸山脈間的山區,目前部落有60多戶人家,但有1/3都是空屋,實際居住人口約100多人,現在達蘭埠部落位置並非原居地,舊部落現在命為黑暗部落,主要是因為直至目前這地方仍然沒有電力引進。而達蘭埠部落不辜負祖先留下的土地與使命,找到維持生計的產業,學習種植金針花,傳統栽種金針花就成了部落主要經濟來源。數年前,金針價格下跌,部落再度陷入經濟困境。

2003年,族人決定轉型生產有機金針,在不噴灑化學農藥和肥料的情況,必須動員大量人力,對一般農業生產是有困難的,不過對於達蘭埠部落來說,部落仍保有阿美族人的換工(malapaliw)經驗,用以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經過7年的努力,不但改善了族人生活,並於2010年2月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瑞士國際有機證書(簡稱IMO)的原住民部落!除此之外,舊部落在沒有電力便利生活的條件下,以黑暗部落體驗原住民生活的特色遊程,開始受到外界的注意與好奇,慢慢的有年輕人回來部落,有機栽種的金針花農作,以及黑暗部落體驗遊成為達蘭埠最重要的特色。

二、花蓮縣光復鄉邦查農場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大同村內有一座邦查有機農場,農場重要的推手,蘇秀蓮是阿美族人,邦查是由阿美族人的人(pangcah)的概念而來,農場族人一步一腳印,先以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租用鄰近的土地進行安全無毒的生產,依循季節時令適地適種,用心呵護每一作物,過程嚴謹,堅持以新鮮、安全及高品質的優良蔬菜提供社會一般大眾。

蘇秀蓮小姐常這樣調侃自己,說她是阿美族的女巨人,原因是她沒有一般印象中阿美族高挑的身材,外型嬌小的她,志氣卻不小。在她的經驗分享中談到,她從原本只是求一份工作,卻誤入農業領域中,沒有種菜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現在一頭栽進有機農業,為了要種出健康有機的蔬菜打出原住民優良農業的名號,深信可以另闢出原住民產業新出路。

秀蓮表示,邦查有機農場並非她一人所有,農場裡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農場的主人,更是有責任教導帶動其他部落小農提升與成長,將有機農場管理的知識、技術不藏私地分享出去。

三、加納納部落

Ma araway ko Kalala位於台九線276轉彎處的加納納部落,行政區劃屬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

迦納納(Kalala)部落是該部落經過遷移的第三個地點,第三個居住的地點是現在的居住空間加納納(Kalala),其名稱意指小竹籃。也正反應了其所處的位置型態,一個位處於盆地的聚落型態。

屬於阿美族的加納納部落族人世居於此的狀態,除了擁有豐富的阿美族人文化外,地方的地景地物都有其特別、特殊的認知方式,加納納在近幾年來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開始集結了對部落有熱心的人們一起參與部落發展歷程中的歷史文化探尋;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開始尋回部落的傳統與故事,並建立起族人的對於部落文化的自信,於是原來遺忘的部落文化與記憶開始慢慢找回。

我們一行人在理事長陳玉英的導覽解說過程中,感受部落推動有機農業不只是農業提升與轉型,我們看到這裡的人臉上都有著驕傲與滿足的笑容,因為加納納部落族人以共耕的方式讓部落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喜歡且有意義的工作,況且農業本來就是原住民熟悉的工作職業。部落族人用心呵護這片土地,不過度濫墾,一切遵循大自然休養生息的規律。

四、花蓮好市集

最後一個觀摩的據點是2010年剛成立的花蓮好市集,花蓮好市集自許定位友善耕作農夫市集,強調農耕方式是對環境與土壤友善的生態文化。而好事集遵循參與式保障體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簡稱PGS)之驗證精神,不使用農藥與化肥,以誠信為本的政策,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透明和公開性,減少層次剝削和行政干預。這也是我們在「樂活原鄉幸福農業‧有機大聯盟輔導計畫」重要的推動工作目標之一。

參、推動原住民有機農業的感想

這一趟三天兩夜的觀摩行程中,參與的部落農友,有的是多年長期在部落以有機耕作方式卻不被看好也不被接受,但也堅持到現在;有的是因為趨勢引導決定步入有機農業領域。有單獨參加的也有結群成對一起報名而來。這次觀摩從生產面、經營管理面、行銷通路面,都有深入的討論與分享,參與的部落農友從一開始的不熟稔,到互相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

其中來自南投縣仁愛鄉萬豐部落的廖金池班長多年執著於有機農耕方式,練就他敏銳的味蕾,有機、非有機的食材他都可以辨識的出來,味覺變得敏感,就連加納納部落的理事長也是這樣認同。如此更讓他們繼續在鑽研在有機農業領域。

有機農業近幾年來成為農業新風潮,回想過去6年前我們在部落推廣無毒農業、有機農業時,大部分的部落都是持質疑的態度,接受度不高;曾幾何時,我們開始接到部落會詢問有關有機農業轉作相關的問題,注意到有機農業的發展。我們非常樂見這樣的轉變,但是期待不要一味等待政府的資源挹注,倚賴輔導團隊輔導與培力,然而當政府資源及輔導團隊退出之後,可能原先的努力就無疾而終,令人感到相當的惋惜也浪費了政府一番苦心及美意。相對的政府方面也有值得提出檢討的問題,那就是資源多頭馬車,公部門之間欠缺協調與整合,如此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在這次參訪觀摩中從達蘭埠部落、邦查有機農場、加納納部落、花蓮好市集,可以看到一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在政府資源輔導之下扎根建立基礎,找到定位後,開始學習要長出自己的力量,減少對政府資源的依賴。期待參與「樂活原鄉幸福農業‧有機大聯盟輔導計畫」的部落農友們,也能學習仿效他們的精神,累積能量,讓原住民產業開創新出路。

▲加納納理事長的小小菜園,充滿生機,各種作物有自己的生長需求。

▲邦查農場的蘇秀蓮小姐提供種子加速發芽的小撇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