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心跳的聲音: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上)

立報/本報訊 2013.01.21 00:00
■張義東歐債危機又翻新年,南歐經濟塵蒙未明,部分國家青年失業率甚至高逾50%,時論以為,該當學習德國職業教育,這劑藥果是對症除病的良方?或許,答案未必如此輕易。

話說從頭,上月「歐洲職業訓練發展中心」公佈,德國、希臘、義大利、立陶宛、葡萄牙、斯洛伐克,以及西班牙,同意組成聯盟,於職訓形成持續雙邊與多邊合作關係。

德國教育部長莎萬強調,此聯盟所需乃是「歐洲的」、而非雙邊的特質,不過,1月7日德國世界報報導裡,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不也正是她自豪的「我們新的出口強項」。

上溯2012年8月7日,德國商業日報「發現德國工業奇蹟之旅」系列,作者羅斯盛讚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這位美國資深記者驚異美嘆,有344種不同行業,能讓中學階段年輕人,每週3至4日職業實作學習、8到12小時職業學校念書,約莫3年為期,完成既有中等學識基礎,又有專業考試檢定的學業與結訓雙證書,從而學與用、教育與職場,無縫銜接。

這套制度實則極其複雜。德國教育,那是各邦所管,16邦便有16套教育設計,加上勞動雖聯邦所轄,也有行業差別。歷來政府各單位與資方、勞方協商著運作架構與實習所得之際,細部設計向是因地制宜,琳瑯滿目,連職業學校名稱類型都一言難盡。

歸根結底,緣起歐洲中古手工業師徒面授手傳的學徒制,轉型由國家統理協商,各方訂約,資方直接分擔培養它自己需要的勞動力,而非盡皆託付教育體系。

這制度可以複製嗎?所謂制度,率皆無可複製,再所謂配套,說穿了就是整套,並非外掛即可。制度學習,魯迅說過:「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但不知,「拿來主義」今日泰半只剩下張口伸手,只念念於一套即插即用的SOP,拿來了,也用不了。

以此觀之,南歐以及包含台灣、中國在內的各個學徒,能否成功引進,除了學習德國立法定制,參考合約操作程序,明白專家指出,系統本身既非完美亦非靜態,要能時時掌握學用變化並不容易之外,更該亮眼看清,這套系統是由資方一同培養社會與教育的「中間」階層,迥異於教育完全代理,以及高等教育擴張等同生產力升級的思維。

是以,整套雙軌體制,雖說一髮全身,仍有其關鍵,在教育理念,也在企業。(下週續,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