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部落新聞眼:傳播研究後不見來者

立報/本報訊 2013.01.16 00:00
■林福岳這些年原住民傳播界一直關切的人才問題,多半集中在業界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傳播實務工作者,諸如:記者、編輯、製作人、主持人、編劇、媒體管理者等等。但是似乎不太有人關切另一種傳播人才的培養,就是原住民傳播研究人才。2001年,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設立了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民族學院,目的是為了培養原住民的高級人才;其中的「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也是國內第一所專門為培養傳播人才的學術機構。當時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和民族發展研究所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民發所也就順理成章地連帶肩負起培養原住民傳播研究人才的工作。事實上,過去東華民發所也確實出過幾篇具有里程碑意義、且擲地有聲的原民傳播相關學術論述,包括原住民傳播權的肯認、原住民傳播政策的理念、原住民閱聽人的田野研究、部落傳播試驗等等,這些都是國內首見的原住民傳播研究,也因而開展了這個領域的學術基礎。另外東華民發所當然也培養了不少傳播研究人才,例如國內首屈一指的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班,開班20多年來第一、也是唯一的一位原住民研究生,就是從東華民發所畢業的。不過這件情況,隨著整個東華原住民學院組織變革之後,已經不復存在。在2010年為了學校整併的政治目的,東華原民院將當時原本合在一起的民發所和語傳系硬生生地拆散,使得語傳系成為東華大學內唯一沒有碩士班的學系。而和社工學程整併的民發社工所,就不再開設傳播方面的課程,自然也不會承擔培養原住民傳播研究人才的使命。就在這樣的發展下,曾經是國內唯一的原住民傳播研究機構,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隨著幾位進行傳播研究的民發所研究生畢業之後,東華原民院就再也沒有傳播方面的碩士論文出現了。原住民傳播研究,在傳播的研究版圖中,當然是少數中的少數、偏遠中的偏遠,原住民自己才應該要關切原住民的傳播現象和事務。過去東華民發所的這些碩士論文,之所以都能成為國內原住民傳播研究的先驅,倒也不是有什麼了不起的真知灼見,而是出自於這些研究生對於以己身事務的關切,自然就會將研究的核心放在過去所無人涉及的領域上。過去一年來,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在台灣各地的大學中設置了5個傳播研究中心,也自行舉辦原住民傳播研討會,就是看到原住民傳播研究這一塊亟需養分的灌注,所以才和各個研究單位合作,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培養更多原住民傳播研究的人才。各個中心也都嘗試各種方式進行相關的研究,也希望有更多夠份量的論述出現,像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就以助學金的方式,鼓勵有關原住民傳播的研究作品,也已收到一定的成效。唯獨東華原民院,肩負著原住民研究人才培育的使命,卻對於傳播這個領域不聞不問,令人匪夷所思。在可見的未來5年內,東華大學大概都不會有一篇原住民傳播相關的碩士論文出現,反而要期待其他的大學、非專門從事原住民研究的機構來撐起研究的工作,這是一個諷刺,也是一個悲哀。到底是誰應該關切要原住民傳播研究人才的培育工作呢?我沒有答案。(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