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南北人口消長和民進黨2016危機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3.01.14 00:00
儘管113火大遊行三訴求,換閣揆,開國是會議,反媒體壟斷得到社會強烈反響,執政黨氣勢再度下挫,民進黨氣勢大振,但假使民進黨以為這樣,自己就可以繼續在各式各樣重大政策尤其是牽涉層面最深廣,爭議最大的兩岸政策上含糊其詞,放棄領導台灣突破困境的承擔,做一個沒有方向感的政黨的話,社會對民進黨的支持肯定還是難以上昇,未來面臨2016大選,民進黨將重蹈2012雖然國民黨聲望跌落谷底,但民進黨卻因不被信賴而敗選的履轍。針對這一點,支持者早提出了一些犀利强烈的警訊。最近一種說法是,民進黨大本營南部人口持續減少或增加緩慢,相反的,藍營優勢的北部、中部則人口增加較快,因此民進黨2016處境將比2012困難,「如果南北人口消長的趨勢不變,民進黨一旦繼續無法解決兩岸交流的實質問題,將使自己和國民黨長期執政的北台灣選民漸行漸遠。長此以往,民進黨也將愈來愈難贏得北台灣縣市長或區域立委,更不要說贏得總統大選。」 以立委選票來看,從1992到2008,北部地區(北丶北丶基丶桃丶竹六縣 市)總體趨勢的確是綠營逐步下滑,而南部又正好相反。南北對比這樣强烈,於是,這警告備受重視。這怎麼辦?現在,我們就針對北部人口消長和選票的關連進行深入分析。 得先指出的是,據統計,趨勢並非北部各地人口都持續增加,例如從1992到2011的20年間,新北市,桃園兩市人口的確增幅非常大,各增了75萬和60萬,但台北市本身和北部一些地區,除了少數幾年外,(如湊巧的最近兩年)長期以來人口是走向減少的,台北市2011就比上升到最高峰的1990還少了7萬之多。 現在,拿人口消長統計表和上面北部各縣巿選票消長圖比對,我們將發現北部人口增加便對藍營有利的推論並不盡然對。不錯,基隆、新竹縣、巿人口都增加了(但基隆人口2004達到39.2萬高峰後,一路下滑),而綠營得票率的趨勢也反而降低了;但人口增加幅度更大的新北市、桃園,綠雖仍輸給藍,但2001以後得票比率都比1992增加;至於綠得票率降幅最大的台北市,20年的人口趨勢是緩步減少。 再進一步縮小比較的地域範圍。 在台灣,大安和中、永和長期都是有名的藍黨大票倉,而其人口,大安、永和20年來是減少的,其中大安減了3萬人,而中和雖增加,但20年來也只多了區區3萬人,增加8.4%,遠低於全台平均值的21.8%。 三重、蘆洲則是民進黨去年在新北市唯2選上立委的地區,長期更是綠營大本營,但其人口都是增加的,其中,三重微幅增加,而蘆洲20年增了8萬人,增幅是143%,這期間,台北縣才增加23.8%。若從1981算起,蘆洲30年間從4.8萬增加到19.8萬,增加了312.5%,非常驚人,台北縣是戰後人口增幅最大地區,在同樣時間內也不過增加了135.6%而已,而全台更只增加39.7%。 這豈不是說明:這些例子中,人口增加對藍不利,反而減少或持平才有利。事實上高玉樹勝選,連當兩任巿長的1964到1972期間,就正好和台北巿人口增加最快的期間重疊─1962到1972從97萬增加到190萬。 人口增長變遷對民進黨不利這警告也不適用在中部,中部南投雲林人口都是減少的,但綠軍得票趨勢南投下降,雲林上升;其他各縣市從1992到2008之間,綠軍得票和人口趨勢都同步上升。 由此可見南、中、北人口消長會造成民進黨全面不利,未免是愛深責切的過度擔憂。民進黨該大大警惕的地方很多,但並不在地域人口消長的變遷。 北部人口增加最多的地方為什麼會轉變成愈對綠有利?合理的解釋是人口從南部北遷,主要是不滿不利的生活條件,而造成生活不利的原因主要有二,一個是國民黨長期重北輕南的國家政策;二、台灣對外經貿逐步自由化和兩岸經濟整合,台灣製造業外移,中南部就業機會減少。 這兩個理由既造成了南部民眾在2001之後迅速綠化,也使他們必須離鄉背井的子弟北上後不可能感激國民黨而成為藍的生力軍。 從這篇文章附屬的三張選票趨勢圖,可以看到1992時綠營得票比率並沒什麼南北的差異,都在約35%〜45%之間,南綠北藍的趨勢是在2001之後才全面形成的。這時間點非常有意義,正好是兩岸先後加入WTO,也就是兩岸經濟都進一步向全球化深化,同時兩岸經濟也進一步整合之際。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全球化或兩岸經濟整合,兩岸和世界各地一樣,都造成內部貧富差距拉大的效應,也因此使全球化的贏者圈愈來愈支持全球化,經貿自由化;而輸者圈內則形成了經濟民族主義的效應。在台灣,輸贏的分布又大抵分據南北,因此對兩岸經貿政策的鬆緊上被認為有重大差異的藍綠便在得票上呈現了鮮明的南北對比。如回溯到更長期時間,更將看到隨著南部人口的北遷,北部人口增加最快的地方,綠的支持度往往也跟著顯著上升。 人口北長南消會造成民進黨未來的不利的論點,依分析看來,應是愛深責切的過慮,但這一個人口北長南消會造成民進黨未來的不利的驚人論點卻提醒我們應該更深刻地去瞭解兩岸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或政黨採取的產業、經貿戰略和他產生的社會分配效應以及延生的政治影響之間的關連,並進而找出各個政策間價值的權衡。這篇文章且先試提出下面簡略的兩岸經貿對策對照表以供參考,其內容進一步的分析則留待未來在美麗島電子報闡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