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幸福24號:愛在滋養中

立報/本報訊 2013.01.13 00:00
■蕭如婷前陣子,一位罹患愛滋病國小老師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當時我看著這則新聞時,心裡頭不由得想起幾年前輔導過的小ㄗ。「他」被檢驗出AIDS帶原時,只有17歲!說起小ㄗ的故事,真的會令人鼻頭酸;他從小爹不疼娘不愛,姑姑說要照顧他,但只提供三餐及就學,最後嫌小ㄗ是累贅、會拖垮她,就把小ㄗ趕走。此時的小ㄗ只有15歲,無親無戚的他根本無處去,只好四處流浪,把公園當成家、將板凳視為床。肚子餓了,就翻垃圾桶找東西吃或是靠在公園運動的阿公阿嬤幫忙救濟。就這樣,有一餐沒一頓的生活,讓小ㄗ想工作賺錢養自己,但年紀輕輕又無一技之長的他,如何能找到工作呢?於是,小ㄗ選擇從事性交易工作。客人不愛戴保險套時有所聞,加上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應對。就這樣,小ㄗ被傳染了愛滋病,當然他也不知道是被誰傳染的!雖然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認為同志身分以及從事性交易,是「得」愛滋病的高危險群及工作;但其實「不安全的性行為」才是罹患愛滋病的主要因素!因為小ㄗ的故事,讓我感嘆的是,如果在他青少年就學時期,有接受過性/別教育,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讓他懂得保護自己。「性」議題,一直以來都是隱晦、不能說的秘密;有許多家庭或學校,甚至不敢教、不能說,只因為擔心教了、說了,就是變相鼓勵孩子提早發生性關係。如同前陣子某團體批評性/別教育的論述一樣,認為進行性/別教育就是在教導孩子性解放,並混淆對性別的認知。但,這論點反而使我深深的思考著,倒底「做愛」比較嚴重,還是「非預期懷孕」或是「得性病」比較麻煩?教育孩子認識「性」,會讓孩子的身心理更健康、更懂得負責;因為「性」並不僅僅是「性交」這件事,且絕非像某些團體所宣稱,教性/別教育,就是「鼓勵去做愛、會變成同志」這麼簡單的等號而已。相反的,正確的性教育會讓兒童及青少年免於性恐懼、性傷害,譬如被性侵害、性騷擾;正確的性別教育會使孩子了解多元性別、懂得尊重弱勢性別,進而不歧視、不傷害弱勢性別的孩子。所以別再畏懼、恐懼「性」!讓「愛」滋養,落實性/別教育,使孩子瞭解性的美好,並且共同建置性別友善空間。這需要集結大家的力量並正視性議題才能做得到。我期待,未來可以避免有更多像小ㄗ這樣的例子發生,讓我們的孩子活得更精彩、更美麗!(高雄市小草關懷協會社工督導、台灣性學會理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