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左右看:傳德國將全球駐軍

立報/本報訊 2013.01.09 00:00
左看:不過以己度人

日前紐約時報報導,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軍人家屬接待會上,說出「德國海外駐軍將遍布全球」一語,被視為德國正規劃全球駐軍。後有媒體追察此事,認為只是紐時記者的一時誤讀。即便如此,此事連同去年德國法院為軍隊開綠燈,允許軍隊在國內執行作戰任務與應對「恐怖攻擊」,像是德國已不避諱擴大軍事任務。

德國作為全球第三大的軍火輸出國,軍火工業約有8萬雇員。雖然德國目前對外駐軍人數不多,對於北約的軍事參與也只是支援,但為軍火工業的持續發展與確保自身經濟利益,擴大海外駐軍並非不可能。

德國的改造與重建,本是戰後奇蹟之一,美國透過政治經濟工業與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改造,將敵人打造成類似自身的「朋友」。如今德國已在歐洲事務重新取得領導地位,如何擴大參與軍事行動也將是不久之事。這是紐時為何如此重視梅克爾此言之故。

相較於美國插手亞非與日本政局右傾,德國離重返帝國與軍國之路尚遠,後續仍有待觀察。而紐時此次關於梅克爾全球駐軍的言論報導雖似誤傳,卻也揭露一個理解海外駐軍的思考路徑:向來關於對外駐軍的考量,必與軍火工業和經濟利益相關。只是紐時沒說的是,對此最為老練與極致者,一直是美國自身。陳良哲/研究生

右看:豈有和平軍火

2010年5月21日,當時的德國總統克勒突訪阿富汗,在回程受訪時說道,若為保障自由通商的路線等自身利益,緊急情況的軍事行動亦屬必要。不料此言飽受輿論抨擊,月底隨即下台。克勒之言既挑戰戰後德國民眾「和平、非戰」的集體共識,又為不受德國人支持的入侵阿富汗軍事行動說項,下台成了必然。

克勒言論雖在德國人人喊打,卻是強國處理國際政治的金科鐵律。什麼為了人權自由與民主的聖戰,多是用來指認他人落後,遮掩自身掠奪他國事實的宣傳用語,實際運作總是透過軍事介入得以確保甚或擴大自身經濟利益。

若從克勒當年失言一事對照此次德國即將全球駐軍的傳言,以及近來德國對軍隊規範的鬆綁相互參照看來,或許確有相關規劃。尤其近幾年來德國已具歐洲的支配地位,美國也不斷呼籲德國應積極承擔區域防衛之責,只是受限於民意,擴大海外駐軍至今還排不上政治議程。

但吾人也應理解,德國所謂的和平非戰的戰後民情也不過只是存於表象,但看德國從戰後從去軍事化的工業發展起步,至今已蛻變為全球第三的軍火出口國,軍隊也早已在海外參與北約的軍事佈署。此一不同於美國的另類軍工複合體,堪稱一絕。詹奕宏/文字工作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