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名家精選》吳子嘉:功虧一簣的馬蘇會

NOWnews/ 2013.01.09 00:00
文/吳子嘉

在馬英九拋出「朝野領袖會談」失敗,蘇貞昌即將上街啟動「火大遊行」嗆馬前夕,有知情人士透露,《聯合報》默默的以「啟動對話•政策開路」為名,邀請馬英九、蘇貞昌、王金平等重要國政人士,召開封閉式的座談會;而儘管名為「座談」,但其實這已經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朝野會談」。令人遺憾的是,蘇貞昌或許是礙於時機太過敏感等因素,不克出席,終讓這場可能替藍綠僵局解套的會面告吹。但必須說,幾次「馬蘇會」之所以破局,真正問題並非出於蘇貞昌,而是掌握絕對政權力量的馬英九,根本搞不清要如何實踐自己的「歷史定位」。

去年,馬英九順利連任總統後,追求「歷史定位」,成為他未來四年的最高戰略目標;而這,也自然成為馬政府施政的行動準則。然而,馬英九雖然從來沒對外清楚說明,何謂他內心設定的「歷史定位」。但是,從他的性格、尊崇前總統蔣經國的態度,以及堅持維持陳冲組閣等情況來看,馬英九追求的,應該是類似於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日本再起」概念,亦即終止扁政府執政時期的失落八年,讓台灣恢復強而有力的經濟實力。

如果說,馬英九真能奠定這樣的「歷史定位」,任誰都該樂觀其成。問題是,過去這段時間,馬英九的所做所為卻是背道而馳,日漸遠離自己所訂出的目標。為何會提出這樣的質疑?首先,歷史的發展絕非切片式的演進,每位新任國家元首,都必須在前朝的施政脈落下,先求無縫接軌的延續,再談突破性的改革。所以,如果李登輝之於國家的最大貢獻,是讓台灣民主化;那麼繼任的陳水扁,對國家的最大貢獻,就是接續李登輝的節奏,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然而,陳水扁在執政時期,卻讓台灣從此陷入無止盡的藍綠分裂,讓「逢執政黨必反」成為在野黨監督政府的主旋律,傳唱至今,仍是「餘音繞樑」。儘管當時仍是在野的國民黨也有責任,但是,既然掌握執政權的是扁政府,就必須為朝野對立負起最大責任。

但進一步來說,在民進黨下野後,接任的馬英九政府在談論個人「歷史定位」之前,首要之務,便是化解前朝遺留下來的對立局勢。只是,馬英九似乎錯估了處事的先後順序,更輕忽了化解仇恨的重要性,任由「自戀」性格作祟,用「以上對下」的心態,將朝野對話視為「我邀請,你就得來」的場合;每當會面不成,就派出年輕打手出面冷嘲熱諷。只能說,態度不對、手段不對,結果當然不對。

就如同前述所言,即便有政黨輪替,政府施政要推進,就不能像切香腸一般「過去就讓他過去,前、後毫無關聯」。但馬英九執政後,卻任由朝野緊張對峙情勢持續擴張,政黨惡鬥彷彿變成常態化,立院抗爭花樣百出,終日上演「你丟我擋」騰笑國際的荒謬劇情。期間,馬政府雖不斷拋出政黨領袖會議,但奇怪的是,每邀請一次,政府都搶著當「熱臉貼冷屁股」的那個人,讓藍、綠之間的距離又更遠一步,卻還是樂此不疲。

所以,過去這段時間,馬英九之所以被外界貼上「無能」的標籤,真正原因其實不是出在他沒能力,而是他從未認真解決眼前的藍綠對立;而跨不過這條「仇恨大河」的他,又豈能奢談越過河水對岸的改革之路?結果,當然是落得民調掉到只剩十三啪也無能為力的下場。但馬英九似乎無意解決眼前的問題。

因為,國家的分裂,彷彿成為他選舉季節時灌輸仇恨的肥料,只要把藍、綠激化的愈對立,選票就更能源源不絕的到來。所以,作為這種環境下的既得利益者,馬英九想當然爾不會改變現狀,因為,權力才是王道。

然而,政府空轉、國家退步、人民倒楣卻有著絕對的因果關係,馬英九雖藉由「對立」鞏固了權力,但這種零合模式,卻注定讓他得與基本教義派走得愈來愈近,才能有更鹹的猛藥推動對抗,藉此轉移執政失敗的焦點,但這卻讓台灣從此進入惡性循環的宿命。如今,在蘇貞昌號召「火大遊行」後,表面上雖替人民出了一口氣,但其實,看在馬政府眼裡,這場街頭抗爭卻是解決是否召開「國是會議」的最佳解藥,因為,朝野對立又回來了。

面對沒有盡頭的僵局,於去年六月推出「關鍵兩年•台灣快轉」遠景工程的聯合報系,近日極為低調的籌畫「啟動對話•政策開路」座談會,而邀請的來賓,正是馬英九與蘇貞昌,及王金平、洪奇昌、蘇起、郭正亮、沈富雄及施明德等人。消息指出,為了避免爭議,這場座談會是採取封閉式,亦即不對外開放,並且由聯合報社長項國寧主持,主要針對朝野對峙、朝野對話、國是會議、國政諮詢會議等議題,讓馬、蘇當面溝通、對話。

儘管馬英九獲邀後允諾出席,但由於日期是訂在一月七日或一月九日,時值「火大遊行」前夕,對蘇貞昌而言,有其難以接受的「敏感」因素,遂向聯合報提出三點聲明,婉拒出席,終而讓這場「啟動對話」的會議無疾而終。馬英九不做的事,《聯合報》願意出手協助,雖未成功,但用心仍值得鼓勵、肯定。

所以,在一一三遊行之後,聯合報系或可再接再厲,甚至是由其它主要媒體,如《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中央社,亦即所謂的「四報一社」,比照總統大選期間舉辦「總統、副總統辯論」的模式,透過媒體力量共同推動「朝野領袖會談」,以輿論逼馬親上火線,或許是現階段最可行的解套辦法。

過去,李登輝擔任總統時透過各種管道,竭盡所能爭取與民進黨的合作,創造朝野既競爭又合作的默契,以推動國家進步,令人感動。當年,筆者恭逢其盛,有機會參與李登輝安排和民進黨主席溝通的事宜,除了與有榮焉,更有機會目睹一位有遠見的領導者,是如何「不擇手段的為國家好」,但對比起當前馬英九「不擇手段的為國家壞」,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最近,美國電影及出版品,回顧林肯當年如何爭取政敵合作,進而成為偉大總統的歷程,證明「化敵為友」才是大政治家的行為。所以,無論如何,掌握權力遠大於在野黨的馬英九,實在不該再把無良施政的罪責全往外推,否則,這與過去欺負連宋、分立台灣的陳水扁,有何差別呢?

尤其,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是因為看到台灣需要大和解,所以無懼爭議的提出「特赦阿扁」,即便過去他遭陳水扁打壓的歷史仍歷歷在目,但士大夫無私交,國家為重,如果做不到這點,還談什麼國家領導?所以,馬總統,如果您要挽救陷於谷底的國家,就請先從縫合分裂的台灣開始做起吧!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吳子嘉,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更多精彩政治評論,請上美麗島電子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