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新故鄉願景-戀戀溫泉鄉召喚那卡西靈魂

中時電子報/張瑞昌、江慧真 2013.01.07 00:00
  大正二年(民國二年),歷史的因緣,讓日本靜岡的伊豆山溫泉,在台北北投複製落地,東亞第一大溫泉公共浴場應運而生。此後半個多世紀,門樓、拱橋、石燈籠的日式庭園旅舍,伴著溫泉、酒家菜和那卡西的異國融合情調,北投走入喧鬧富足的絕代風華。但民國六十八年政府一聲禁娼,溫泉鄉的酒香歌聲嘎然匿跡,北投的繁華金流,頓成老一輩的青春追憶。  音樂人奔走 啟動那卡西元年   昔日的公共浴場,現已變身為「溫泉博物館」。今年,正值溫泉博物館興建一百周年,不忍台灣本土音樂失傳,為追憶當年溫泉路的樂聲歌聲歡笑聲,勇奪國內外無數大獎的音樂人陳明章,在本報和環宇電台合作之《新故鄉動員令》專訪中,宣布他將告別舞台,投入長達十年的「那卡西」文藝復興運動,定位今年為「那卡西元年」,希望大家穿上阿哥哥服,來北投泡溫泉、吃酒家菜、唱那卡西!   民國四十五年,陳明章在北投出生。五、六○年代起,台灣本土音樂戲劇邁向輝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陳明章家附近的菜市場,有三百六十天在演野台戲;從小絲竹繚繞,從隔壁旅館的那卡西,到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甚至媽媽隨口哼唱的台灣歌謠,開展陳明章的音樂啟蒙。曾幾何時,這些在地音樂都不見了?  追憶繁華時 那卡西團破千家   「北投這個音樂之都之於台灣,如同奧地利的維也納!」陳明章說,很幸運的,他的音樂不是來自書本,全是耳濡目染,生活教給他的。歷經野台戲、南北管和台灣歌謠的洗禮,國中開始,他和同為音樂人的鄰居李宗盛每天鬼混學吉他、組樂團、唱那卡西和東西洋歌曲,當年的北投有一千多團那卡西,大多做日本、美國客生意,以三人那卡西團為例,表演鐘點費一小時高達六百元,當時公務員月薪才三千元,頂尖消費水準和待遇豐厚可見一斑。   源自日文「流?」的那卡西,意指流動式走唱表演,演出沒有舞台,如流水般移轉,演者和觀眾自然形成一個隨興的互動氛圍,「就是Live Band!」陳明章形容,從二人到五人組合,有個小女生主唱或翻譜,客人要聽什麼就伴奏什麼,最早樂器是手風琴、薩克斯風、吉他和鼓;回溯歷史場景,好比宋明元朝的青樓走唱,彈琵琶、拉胡琴、唱唱小曲,「但那卡西的不同,在於只幫你伴奏,你才是主角!就是現代版真人版的卡拉OK啦,更厲害是還會自動幫你降Key……」  厚實軟實力 打開觀光新出路   見證北投半世紀興衰,陳明章感慨,六、七○年代沒落後,台灣經濟走向代工延續至今,但下一代要靠什麼活?社會共識已走向反核廢核,不可能再走高汙染產業,台灣找出路一定要靠軟性文化和無形資產,「核心價值就是,你想要帶給人家什麼樣的感動?」   台北雙城的北投、淡水很像,居觀光最有利地位,從陽明山到金山,有全世界頂級溫泉、可近觀火山口,現在雖然大陸客爆滿,但特色是什麼?不能很無趣讓人家泡完溫泉吃完酒家菜就走了。日本有能劇,而北投的文化資產,就是可以可以唱歌跳舞,舒服慢活親切,又可談情說愛的「那卡西」。  本土化愈深 更易走向國際化   廿歲聽到陳達的恆春之歌後,陳明章放棄所有古典、民謠吉他,尋找屬於台灣的音樂。卅年來,他尋遍台灣土地孕育出的「大師」,和李天祿拜師、到恆春學月琴、去宜蘭唱歌仔戲、學南北管,四年前全力投入月琴教學,開辦「月琴民謠祭」,「唯有本土化愈深,才可能走向國際化!」光複製沒有用的,韓國少女時代明年還在嗎?我們要創造經典、更要留下經典。   過去,那卡西是在小房間唱給客人聽;現在,陳明章要在大廣場辦那卡西草地音樂節。他期待會樂器會唱歌的都來報名,穿上貓王、阿哥哥襯衫、膨膨裙來,「老人家回味青春,中年人追憶童年,年輕人來聽老歌,共同找回那卡西古早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