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之惰 : 避真相 擁甄嬛

中時電子報/冬華 2013.01.06 00:00
人有追求真相的本能,但也有逃避真相的傾向。瞭解真相可使人清醒,但也可能令人痛苦。更麻煩的是,真相往往枯燥,不僅令常人厭倦,也會嚴重壓縮文藝作品的揮灑空間。

坊間流行《甄嬛傳》,甚至衍生出「甄嬛體」。甄嬛的事蹟全係虛構,為之迷狂的觀眾卻寧願相信這是史實,不少舞文弄墨者還藉由各種媒體手段,以潮水般的規模推演出「後宮政治史學」,進一步替代真相;相較之下,對清世宗時代歷史真相的探究,大概只能侷限在少數學者的書齋裡,多數人對這樣的探究都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甄嬛」絕不是第一個偽歷史版本。自雍正當朝,即有「篡位」、「奪嫡」等臆測版本流布;清末民初迄今,「血滴子」之類的「宮闈秘史」更被當作信史廣為流傳。究其原因,與其說是政客出於各自的政治動機,對偽歷史推波助瀾,不如說是政客有意無意地利用了人類本能中的弱點。

由此令人想到「二二八」和「六四」,其實二者的真相早已浮現,但目前更多人相信的卻是遠離真相的版本。

受過史學訓練的人,通常都會在入門期經歷一個懷疑官方版歷史的過程。但在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經歷種種磨練和磨難後,往往驚訝地發現,與傳說、「野史」、「獨家內幕」等「民間版歷史」相較,官方版歷史常是相對嚴謹的學術研究結論。

這個現象所顯示的,不見得是因為「歷史都由掌權者書寫」,而是統治者在掌握資訊方面(即時、全面、切實等)確有難以匹敵的優勢。古代史尚且如此,在包括戶籍、統計等在內統治技術業已高度發展,且資訊難以隱匿的當代,對於「二二八」和「六四」事件中的關鍵事實,如死亡發生地的認定、遇難人數的統計等,就成為未預設立場的研究者得以輕易與官方對質的項目。

在此,凡是前述受過史學訓練的人,基本上都發現並承認,對事件過程和死亡人數的紀錄,沒有任何版本比官方版本更接近真實;或者說,官方基本上沒有竄改紀錄、編造數據的空間。

當然,立場的差異和針鋒相對的政治解讀依舊存在,比如仍會有大半的人譴責官方的「屠殺」。但大家總得在共同接受基本事實的基礎上,不同觀點之間不失焦、有意義的對話才得以建立。

然而,針對「二二八」和「六四」,坊間流行的認知是:一、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大幅縮水(大到不可思議!);二、官方必然撒謊;學術研究的結果若與官方數據接近,則該研究必定不獨立:不是愚蠢地相信了謊言,就是甘願做官方幫凶。

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堅信(或勸說他人務必相信)該流行認知的苦主、「理想主義者」和好事者們,分別對兩事件做了徹底的人肉搜索,希望用具體名單和證言來徹底打破官方「謊言」;而兩岸官方,或者無意,或者根本無法阻止這些人的努力(全球化+資本主義+資訊化,誰阻止得了)。

可嘆的是,這些努力不僅至今無法如願,將來也不會如願。原因並不複雜,只因為超出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的名單並不存在,見證某廣場上(注意:不是某事件中!)有人慘遭屠戮的證人並不存在。

可預見的是,「甄嬛體後宮政治史」和坊間流行的「二二八」和「六四」認知還會繼續流行下去。原因很簡單,要對抗人類逃避真相的本能,根本就是不可能任務。前面所說的好事者,真的參透了這一點。(作者為歷史學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