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再見楊德昌 台灣新電影30年寫照

中時電子報/江家華/台北報導 2013.01.01 00:00
《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訪談電影導演小野、吳念真、柯一正、音效大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陳博文、演員金燕玲、張震等十六位電影工作者,帶影迷全方位理解這位「台灣新電影運動的旗手」。

「連弗東都認為楊導是廿世紀八○、九○年代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之一,曾為記者的使命感,驅使我完成這本台灣觀點的楊德昌專著。」這本書的作者是剛滿卅歲的王昀燕,過去曾為電影刊物撰稿。

楊德昌五年前病逝洛杉磯,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恐怖份子》去年入選「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他也名列「五十大華語導演」中第二,僅次於侯孝賢。然而,台灣以楊德昌為主的專著,只有《楊德昌的電影世界》,還是由法國影評人、《電影筆記》前總編輯弗東(Jean-Michel Frodon)寫的。

王昀燕出生的一九八二年,正巧是楊德昌為中影啟用,拍出《光陰的故事》的一年。王昀燕喜愛楊德昌的《一一》探討台北一家人面臨人生的困惑,也喜歡《恐怖份子》中美國大兵遺留的混血兒,受盡異樣眼光,楊德昌以詩意的手法處理這個嚴肅的題材。

王昀燕的採訪名單共十六位,她除了寫這些人眼中的楊德昌,也寫這些人對於台灣電影的努力。把它們拼湊起來,正好也是台灣新電影卅年的寫照。

王昀燕表示,採訪之中她才發現,藝術家性格的楊德昌與媒體關係緊張,與所有合作的人都發生過口角衝突。

而影壇公認楊德昌電影取材社會,具有強烈「社會性」批判色彩,吳念真卻在訪談中以「見仁見智」、「電影中人物都是我不認識的人」推翻這個論調,最讓她吃驚。

她也談到,吳念真認為,楊德昌自美國長住返台,面臨文化衝擊,看待這社會眼光不同,拍了不少說教片,但不見得獨具社會性。「吳念真說他最喜歡《恐怖份子》,前者說教說得最自然。」

柯一正則透露楊德昌對於工作的執著投入,他以《光陰的故事》選角過程為例,楊德昌為了揣摩女主角面對初經來潮而追憶消失童年的心境,花了將近一個月,每天訪談少女的初經經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