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星期專訪〉和平協議 若沒納入國際安全體系 陳榮傑︰和平沒一撇 安全路先斷

自由時報/ 2012.12.31 00:00
記者鄒景雯/專訪

中國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最近率團來台,提出以「一中」做為兩岸共同點。前海基會秘書長陳榮傑指出,北京目的在以此做為基礎「連結」主權問題,彰顯領土與主權沒有分裂的事實,建立兩岸同屬一國的框架。有關和平協議,不管內涵如何,在沒有納入國際安全體系的情況下,其結果將是:「和平沒一撇,安全路先斷。」他也認為,歷史顯示各國爆發革命,總是脫離不了自由民主均富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是革命的溫床。

問:孫亞夫等人來台灣參加「台北論壇」與「九二共識」等研討會,以非常高調的方式推銷北京觀點,您過去在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時期就認識他,對其此行的論述有何看法?

陳榮傑:孫亞夫強調兩岸應把握關於「一個中國」的共同點與連結點,求同存異,兩岸關係「才有往前推進的條件」,語帶威脅。他並認為李、扁過去二十年的去中國化教育,讓不少人在「國家認同」上發生混淆;催促儘速在一中原則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凸顯政治談判的緊迫感。

一中政策 不能反映現實

「美國傳統基金會」曾以「重新思考一個中國(Rethinking One China)」為題,舉行研討會並出版專書。華府外交圈有個公開的秘密:一個中國政策不能反映現實,僅是安撫北京的甜蜜空話。

一個中國並非等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更非承認台灣的主權屬於中國。抱持一中政策,反而讓人覺得兩岸關係是內部事務,賦予中國武力解決問題的藉口。

兩岸在一九九二年協商文書查證的過程,大陸堅持兩岸協商必須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但雙方對「一個中國內涵認知不同」,於是彼此同意以「囗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孫亞夫的論述,其實係就九二年協商時雙方不同的認知,予以剪輯、重新包裝。「求同」,就是「一個中國」名詞之同;「存異」,就是存彼此對所謂「一個中國」內涵認知不同之異。透過這樣的拼湊連結,兩岸交流才能推進。

初看,上述論述似是建構在兩岸「共同點與連結點」之框架上,但其實也是延續「主權與治權分割處理」的戰略架構。主權不統一,北京稱為分裂,治權不統一,謂之分治;主權不容分裂,治權可以適度分享。香港澳門之回歸,就是先抓緊主權問題,再談治權之安排。至於治權統一,北京認為「一國兩制」(鄧小平語)或「一國兩區」(中國憲法卅一條),僅是邁向終極統一的過渡安排。

共產黨喜歡在一堆文字中,搜尋「一個中國」詞彙,然後緊抓不放、不斷延伸;喜歡堅持一方、自創原則,毫無互動的空間;喜歡事事算計,處處恫嚇,但又強調彼此都是自已人。

上述「共同點」就是要緊扣一中原則,以此做為基礎「連結」主權問題,確立領土與主權沒有分裂,建立兩岸同屬一國的框架。其後,再根據十八大「兩岸在未統一前,對政治關係尋求合情合理安排」宣示,預先鋪路、尋求過渡辦法。這個過渡辦法就是馬英九公開表述的「一國兩區」,與對岸所謂的「兩岸一國」。

和平協議 就是回歸協議

總統大選前夕,日本媒體披露馬英九不排除「關於統一的政治協議」,隔天,總統府指控「純為偏見」;言猶在耳,馬英九隨即宣布十年內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但就其具體意涵從未說明。最近,孫亞夫表示,雙方應在尋求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基礎上,共商和平協議的具體內容,也是語意不清,玩弄文字遊戲。

根據江澤民與胡錦濤的迭次談話,所謂「和平協議」,係指「結束國共內戰狀態」,早日「回歸祖國」;絕非馬英九所想像,成為「防止戰爭的機制」。

一九五一年,西藏在砲火下,簽署《和平解放西藏協議》,其後,中共動輒鎮壓,所謂和平協議不如廢紙一張。國共打打談談,和談只是另場戰爭的開始。

最近,陸委會表示,兩岸和平協議,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協議,也不是互不侵犯條約。那麼究竟何指?只有一種選項,就是以統一為指向的回歸協議。

根據資料,昔日馬英九以黨主席身分訪美,的確有意簽署為期三十年過渡性質、以統一為指向之和平協議;倘若如此,對台灣人民而言,必是浩劫一場。總統有權把台灣用這種方式送進歷史的垃圾堆嗎?

和平協議不管內涵如何,在沒有納入國際安全體系的情況下,勢將牽動台灣周邊的戰略態勢;軍售與盟友,也將失去正當性。結果,和平沒一撇,安全路先斷。

孫亞夫認為,李、扁去中國化的教育,讓不少人在「國家認同」上發生混淆。這種論述,不啻將李、扁神化。國家認同是全體人民對於國家集體記憶的一條滔滔洪流;其垂直層面含有歷史文化語文的軌跡,就橫向而言,則有其政治力、社會力的腳印。人民對於所面臨的尊嚴、生存與發展問題記憶特別深刻,至於民族的認同並非重要。這種洪流,沒有任何個體力量可以改道,即使是國家自身,也無法形塑量身打造特定的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台人集體記憶

蘇聯時代,史達林開始憑藉強大的國力,採用嚴密的意識形態網路,全面的組織系統,獨裁的植入方式,試圖形塑「蘇聯的國家認同」。經過七十年,結果失敗了;解體之後,加盟國分崩離析,彼此之間甚至兵戎相見。

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沒有混淆的問題。其來也有自,不言而喻。

問:您認為北京處理兩岸問題最大的盲點何在?

陳:日昨看了陳長文律師大文「良善制度兩岸共同點與連結點」,清晰有力地點出北京的盲點,指出「建構自由民主均富的良制之前,共產黨任何有關統一的論述,對台灣人民都不具說服力」。

快速交流 離心力反越大

以兩岸交流為例,大量台資把中國推向世界經濟舞台;但北京所作所為還是停在算計與鬥爭的戰鬥格局。難怪近幾年,各種民調顯示民眾對於國家認同,對中國政權與人民的好感度,以及對於統獨等問題,都不因兩岸交流總量快速成長,而對中國的向心力產生加分的效果,離心力反而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信息,北京應該正視事實,不要企圖掩飾、予以合理化。

打開歷史,各國爆發革命,總是脫離不了自由民主均富問題。法國革命就是追求自由民主,俄國革命與均富有關。對於中國十三億人民而言,自由平等均富是他們畢生夢想。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是革命的溫床。

世界上有兩種事不斷重演;一是歷史,二是悲劇。

個人曾經有幸,多次向戈巴契夫當面請教歷史的巨人如蘇聯,何以解體?歸納而言,體制問題,戰場太大、戰線太長;武力競賽,終於力有未逮。中國也有諸多類似問題,尤有甚之。內部腐朽、對外逞強,目前所見僅是冰山一角,台灣沒有本錢與中國共同承擔潛在風險,例如聯手處理釣魚台即是其中之一。馬英九身為國家領導人,務須引領台灣,依據海圖,航行安全水域,不要成為「鐵達尼號」。若即若離,選擇性交流,循序以進,始為上策。

問:過去與孫亞夫接觸的經驗如何?

陳:孫亞夫年輕之時,即參與兩岸事務。開始大多擔當一些事務工作以做為人生的起跑點。側面觀賞其言行舉止,有點「老實人」的影子;心中相信,此君有朝一日必會從台後走向台前。

有次訪問大陸,深夜他拿了一份與李亞飛共同製作的「談話紀錄」要我簽字。乍看之餘,赫然發現我的談話,竟無隻字片語納入其中;我雖婉拒簽署,但對其風格,印象深刻。

這次,他將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混淆」,歸咎於李、扁的去中國化,並且援引毛澤東與蔣介石幾十年前的談話,做為兩岸未來「共同點與連結點」的歷史佐證,也給人一種時空錯置的感覺。

但我相信,這些做法與構想應非出自其意,深盼這嘗試錯誤之旅,有助於他對台灣人民想法的建設性認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