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客說客話:梅州客家研究 往學術政治推前一步

立報/本報訊 2012.12.23 00:00
■洪馨蘭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北端、被學者稱為客家中心地之一的梅州市(舊屬嘉應州),近些年展現成為全球的客家研究中心的高度企圖。當地嘉應學院設有客家研究院(以下簡稱嘉應客院),今年年中即對海內外學界廣發12月初的「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理論體系建構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函。有意思的是,在開幕式新聞稿提到,納入「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委員會揭牌儀式」,該研究會聘任嘉應客院房學嘉院長,於梅州成立「中國第一個全國性客家學專業委員會」。一般學者同意,自1815年徐旭曾在豐湖雜記對客裔描述以來,客家研究進入第一階段,而嘉應客院更主張「客家學研究」在中國已有近2百年的歷史。1980年代後期,客家學研究主要集中發展於學界,跨越21世紀前後計20載,以客家為研究單位名稱的學院或機構或研究論文大量增加,其中台灣在客家研究理論上的貢獻更是海內外有目共睹。不過,近2、3年變化越來越大。中國的客家研究從原本的地方學意涵,透過在民族學全國性組織底下設置專業委員會,提升到像是藏學等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位置上並卡好了位。嘉應客院何以能做到這點?原因非常微妙。1990年代強調以文化人類學視野談客家源流考的房學嘉,其專著不僅引起討論,後學亦不斷引用其說。在此名望基礎上,2009年房學嘉登高一呼,在中國昆明召開的第16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世界大會中,主持客家專題會議,共邀集海內外共79篇論文,為數之龐大成為年會所有專題參與人數之冠,房學嘉與客家學研究更是在中國人類學界一舉成名。2010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決定策劃設置客家學專業委員會,並將之設於嘉應學院,讓自稱「客都」的梅州市,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底下的客家學研究基地。由於贛閩粵過去以「客家搖籃」「客家祖地」「客都」等分別爭取客家資源,這一次房學嘉順利集結了贛南師院及龍岩師院的客家研究學者齊聚一堂,真實展現了梅州企圖作為中國客家研究基地的雄厚實力。回過頭來看,過去10年,台灣客研社群絕不缺乏全球視野與企圖,有所謂的「全球客家研究中心」(聯合大學),學院外更成立全國性民間研究社團「台灣客家研究學會」,跨領域地集結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大專院校的客家研究員與教師,建立具備台灣觀點的全國性客家研究社群。然而,在台灣客家學研究走的是建立成為單一學科的方向,不管在人類學、社會學文學還是政治學等傳統學門,至今都仍未正式將客家研究納入;也尚未有關於在不同學校客院建立不同學門領域專題研究室之倡議。台灣的客家研究會不會逐漸失去重要領頭的契機?多年前台灣仍試圖掌握全球客家研究的社群平台,然而因經濟實力差距,對岸以出版實力及人海(金海)戰術,大型晚會與落地接待讓每次客家會議都吸引許多與會者,其潛移默化之影響力難以估計。相對之下,台灣客家研究學界內部認同歧異已浮上台面:客家學院是否一定只能研究客家?研究客家是否一定要認同客家或具客家意識?就在理論的層次提高的同時,我們似乎沒有建立攜手推動客家運動的足夠熱情。我認為,失去客家運動的同時,我們也正失去全球客家研究重心的優勢。嘗試從他人之眼來看如何讓台灣客家研究發展出學科特色以及力量,是我總是想去看看別人怎麼做或正在進行什麼事。12月踏上今年第一次的離台,一趟知己知彼的考察之行。(高雄師大客家文化所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