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欣講堂/歷史替魅力加分 北海道的未解之謎

欣傳媒/欣傳媒 2012.12.22 00:00

欣傳媒 | 編譯俞明甄/綜合報導

豐饒的自然條件、緩慢的生活步調、閒逸的療癒氛圍,北海道,是許多日本國人心中,開始「第二人生」的最佳地點。然而要真正瞭解北海道,就不能不知道這塊大地的文化與歷史,昨(21)日在雄獅欣講堂「北居紀實‧魅力北海道」中,主講人「大樹」,就與聽眾分享了屬於北海道的過去。在北海道旅居了七年,主講人「大樹」對北海道,擁有許多特別的記憶,深厚的情感,讓大樹即使講起地理環境,也十分生動。廣達約莫8萬平方公里的北海道,約佔日本五分之一的面積,約和奧地利相等大小,或者可以換算成2.1個台灣左右;由於大雪山貫穿中央,成為水氣與寒氣的天然屏障,所以道東幾乎看不到雪,滑雪聖地幾乎集中在羊蹄山一帶。山地、平原約各佔一半面積,北海道的豐饒條件,孕育出量多質高的糧食與原物料;只要貼上「北海道」標籤,農牧相關產品(例如牛奶),幾乎等於最高品質保証,即使在東京售價高達3倍,大家還是爭相搶購。坐擁「地大物博」的先天優勢,北海道的總人口卻只有550萬人左右,人口密度與東京、台北相較之下都很低,居住起來自然顯得愜意許多。這塊彩色大地的命名,來自松浦武四郎。松浦17歲離家旅行,22歲就前往「蝦夷」(現在的北海道)探險,並花費十年踏查。明治維新後他擔任開拓判官,完成畫分制定區域及道路等重要貢獻,大樹欽佩地說:「北海道的經緯,在他手中幾乎完成了大部份。」松浦取自愛奴語的「カイ」(音譯:KAI,原意:在這個國家生長的當地人),加上北邊的「北」,先將此地取名為「北加伊道」;初期命名還有海北道,海島道,東北道,日高見道,千島道…等,不過後來配合律令制時代的其他命名,才定為目前使用的「北海道」一名;而北海道許多城市、區域的命名,同樣都來自此地原住民愛奴族,所使用的方言愛奴語,也顯示出松浦對原居民的重視。雖然被日本人開拓才約莫百年,不過愛奴族在這裡早居住已久,同時留下重要珍貴的文化資產。由於愛奴族深信,神明皆存在於大自然之中,所以會附身居住於任何有生命的物體上,重要的傳統祭典「送熊祭」,就是來自必需「善待週遭生靈」的概念。如果再追溯繩文文化、續繩文文化、鄂霍次克文化…等,就會發現,原以為熟知的北海道,其實覆蓋著層層的神秘面紗。無手的精緻土偶「茅空」(かつくう)、岩壁上繪有不明生物圖騰的「フコッペ洞窟」,以及不知道從何而來、也不知道為何消失的「鄂霍次克文明」,都是至今未解開的謎題;不過,或許正是這些無法明確化的答案,替北海道加深了魅力,讓人一直前往旅行吧!更多欣講堂訊息,請上【《欣講堂》滿足旅行的想望!】專輯!!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