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民進黨不宜有專斷的黨主席

美麗島電子報/鄭明德 2012.12.22 00:00
近期,因民進黨內新設置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由黨主席蘇貞昌兼任,曾引起外界的關注。這點,筆者也為文評論。近兩天,再看到前述委員會的設置要點第四條,規定委員會召集人由主席兼任,筆者更深感不妥,認為這種形塑專斷黨主席的處理模式,對民進黨往後發展並無好處。

很特別的是,民進黨創黨後,也選擇與國民黨相同的組織型態,即由中央黨部下轄各級地方黨部與特種黨部。民進黨號稱民主政黨,卻選擇這種列寧式政黨組織,曾被黨內人士及學者所質疑。不過,依往後的民進黨運作經驗觀察,原本設計的強勢黨中央與黨主席卻雙雙成為弱勢,而弱勢的地方黨部反而轉為強勢。若聚焦黨主席,可以發現其較好的角色扮演是共識建構型,如許信良,能巧妙地與新潮流共治;較不好的角色扮演是專斷型,如黃信介與施明德。前者與新潮流在黨內的衝突;後者與陳水扁在金馬撤軍論的衝突,都讓人印象深刻。專斷黨主席的危害,莫過於八年執政期間陳水扁總統兼任黨主席。這種專斷模式,會使自由習慣的民進黨菁英極難適應,也因此衍生極多的黨內對立。

應該就是長期的黨內文化,使得民進黨菁英不能接受黨內有專斷的黨主席。這也是個很好的比較案例,國民黨運作過程就是需要一位專斷的黨主席;而民進黨偏偏就是不需要。此次民進黨內新設置中國事務委員會,是希望藉此活化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政策想像與作為,但很吊詭的是,最後形成的卻是召集人由黨主席兼任,再次形塑專斷黨主席的處理模式。

當然,就形式上,陳水扁總統兼任黨主席與蘇貞昌主席兼任召集人兩模式有所不同。前者是總統兼黨主席;後者是黨主席兼任黨內另一個委員會的召集人。不過,若更仔細分析,同樣的意義就是個人權力的擴張。前者是陳水扁總統想抓黨權;後者是蘇貞昌主席想抓兩岸決策權。但更弔詭的是,蘇貞昌主席兼召集人不是想主導兩岸決策;他真正想的是兩岸政策的不作為主義。

兩岸政策的不作為主義,最終導致專斷黨主席的制度設計。專斷黨主席的制度設計,又終將導致黨內的紛亂與對立。由此,可以透視蘇貞昌主席任內的議程,也可以預測其可能出現的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