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美麗 睫然不同

自由時報/ 2012.12.21 00:00
你的雙眼會不會放電,決定了你夠不夠有女人味,而睫毛是否濃密、纖長、捲翹,則決定了雙眼的放電程度,睫毛的珍貴,在於它脆弱、易斷、難養護,且少了它,便讓魅力大大減分。

先天不足 東方人睫毛不夠捲、翹、濃

如洋娃娃一般根根分明的捲翹濃睫,是最完美的睫毛,亞洲女性對於完美睫毛的渴望尤其強烈,東方人的睫毛與西方人睫毛相比,平均數量少了30%,因此女性對於睫毛膏的質地要求上必須更為濃厚,來達到為睫毛增量的目的;在長度方面,東方人的睫毛與西方人相比,平均短了40%,因此睫毛膏必須做到有效延伸睫毛長度,才能達到驚豔的彩妝效果;此外,東方人的毛髮剛硬,且生長方向往下,易呈現平面線條不捲翹,與西方人相比捲翹度差了四倍之多,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唯有靠後天努力,才能實現完美睫毛的夢想。

養護不易 睫毛生長最緩慢、壽命也最短

除了一款妝效十足的睫毛膏,假睫毛與種睫毛也是打造完美睫毛的捷徑,不過,當你對睫毛膏、假睫毛與種睫毛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若缺乏適當的保養,反而讓睫毛的數量越來越少,因為睫毛膏中的化學成分會傷害毛囊,卸妝不當拉扯睫毛,導致睫毛掉落,為了讓睫毛更為捲翹,夾睫毛時外力刺激過大,也會讓睫毛斷裂或是掉落,而長期配戴假睫毛或種睫毛,若不甚使用劣質品,其中的化學物質導致睫毛毛囊發炎,提早結束睫毛壽命。

除了外力因素導致睫毛稀疏,睫毛本身的生命周期,也顯得它彌足珍貴,綺顏診所院長吳敏綺表示,人的毛髮生長周期共分為生長期、退化期、休眠期,每個毛囊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而睫毛又是生長最為緩慢、壽命也最短的部位之一,睫毛的生長期只有1到2個月,頭髮則是10年,睫毛的休眠期是4到9個月,頭髮只有3個月,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所有的睫毛毛囊中,更有85%以上的毛囊處於休眠期,只有15%睫毛毛囊處於生長期,每掉落一根睫毛平均需要3到4個月才能重新生長至掉落前的長度,因此,提供生長期充沛賦活的能量、喚醒沉睡毛囊並延長生長時間,成了睫毛滋長的重要關鍵。

健康美睫 延長毛囊生命周期、強韌毛幹

假睫毛不能配戴24小時、種睫毛也有掉落的一天,若想要時時刻刻都擁有健康美睫,睫毛保養才是根本之道,統計數據顯示,睫毛保養與增長相關產品的市場,即將突破10億美元,顯見女性對完美雙眸的期待。

目前市售的睫毛保養產品,不少是訴求延長睫毛生長周期,例如SkinPeptoxyl利用「突破性胜肽組合」及天然精華,為睫毛提供生長必需的養分,穩定及延長睫毛生長周期,使睫毛變得更強韌濃密,明顯改善睫毛整體質感;伊麗莎白雅頓以「纖長濃密再生三重科技」搭配「微膠囊賦活配方」,能活化毛囊生長循環、賦活毛囊,協助新的睫毛生長;巴黎萊雅則發現積雪草精華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強韌組織,有效延長毛囊的生命周期,並保護睫毛在卸妝時不易脫落;倍歐麗結合五胜肽、六胜肽及八胜肽,能直達睫毛生長源頭,更快速有效讓睫毛吸收養分、活化毛囊。

睫毛的組成元素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毛髮大同小異,都以氨基酸為主,因此許多保養成分和頭髮互通,IPSA在睫毛底高中添加豐富的精胺酸,這是一種珍貴的胺基酸補充劑,不僅能潤澤睫毛、修護受損的睫毛毛鱗片,更使睫毛重新恢復彈性;玫琳凱則以維生素B5複合精華幫助毛髮抓取空氣中的水分,使毛髮的毛鱗片緊緊的排列在一起,讓睫毛更滑順不毛躁;TALIKA以毛喉鞘蕊花萃取與維他命原B6,幫助刺激黑色素的合成並恢復睫毛原有光澤,讓褪色的睫毛恢復色彩。

………………………………

保養型睫毛膏 打底+造型

底妝產品經常添加有效成分,延長保養效果,睫毛膏也能比照辦理,根據統計,在18歲至50歲的女性中,超過70%的人有使用睫毛膏的習慣,而在7年級生中更有超過8成的使用比例,如果上妝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至少挑選一款具有保養效果的睫毛膏,減少色素與化學成分對睫毛造成傷害。

Sisley以小麥蛋白、天然胺基酸護色配方、棕櫚蠟、天然菎麻油與維他命E,能提供保濕因子強韌毛質,從根本滋養活化睫毛體質,養成完美睫毛的基底體質;香緹卡獨特的226EL胜肽,能刺激角蛋白基因,達到強健、增長與增量雙眼睫毛;佳麗寶以植物性毛鱗片胺基酸、天然膠原蛋白、維他命B5前趨物、橄欖油、絹絲、千振草萃取、椿油等七種保養,刷拭同時呵護睫毛。

吳敏綺提醒,除了肌膚,睫毛也會洩漏老化的秘密,老化、發炎、過度摩擦都是造成睫毛稀疏的原因,因此若要養成強健美麗的睫毛,還是要從改變上妝習慣、規律作息、調整飲食做起,才能不靠假睫毛,也擁有一雙迷人電眼。

圖片提供/ALBION、@NATURE、DHC、IPSA、KOSE、M.A.C、Méthode SWISS、sisley、SkinPeptoxyl、TALIKA、伊麗莎白雅頓、玫琳凱、倍歐麗、紀梵希、巴黎萊雅、資生堂、佳麗寶、妙巴黎、香緹卡、戀愛魔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