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森林木落風蕭蕭 台灣《人在草木間》波蘭《白樺木》

立報/本報訊 2012.12.20 00:00
《人在草木間》(新北市紀錄片影展)■李幼鸚鵡鵪鶉同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創作」方式呈現。《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陳俊志的文字版非常小說,黎煥雄的舞台劇非常像詩;米基(俊志)版在sex方面熱辣如火,兇猛似火山岩漿;米蓋(煥雄)版則是冷處理。詩情與出之以冷,黎煥雄果真是雷奈《廣島之戀》與《穆里愛》的知音。舞台劇收場時,陳俊志的家人健在的、倖存的與早逝的,相聚一堂,重組全家福的照片,黎煥雄好似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今昔、死活、虛實的所有人物在末了大團圓。同一部電影可以有多種「解讀」。波蘭導演瓦伊達(Andrzej Wajda)幾乎每部電影的男主角都容貌俊美,有時還奉上裸男,這是我2012年的驚人發現,我用的是從非關男同性戀的題材窺視可能隱藏或偷渡的男同性戀。英國的約翰·吉爾格德(John Gielgud)在劇場享譽多年,電影方面卻被糟踏、浪費了大半輩子,直到將近75歲高齡,主演了法國大師雷奈的英語電影《天意》(Providence)方才大放異彩,並贏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獎。義大利大師費里尼1979年為紀念多年的配樂夥伴作曲家尼諾·羅塔(Nino Rota),拍了部《樂隊排演》(Prova d’orchestra)致意。那麼,瓦伊達1980年由約翰·吉爾格德主演的《樂隊指揮》(Dyrygent),你我能說不是受到雷奈(慧眼識吉爾格德演技才華)與費里尼(樂隊題材)的啟發嗎?我這次的策略是用電影解釋電影,依賴的是費里尼與雷奈。張志聰與吳平海共同導演的紀錄片《人在草木間》回顧2009年8月8日水災,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的人們原本種茶、製茶,結果成了災區。他們說:「茶,就是要長在草木間。」「天災,是用我們人類的角度去看;人類做了太多違反自然的東西了,所以它需要一個平衡。」「風災、水災後,有些人只想要得到什麼東西,而不去想要付出什麼東西。」曾文邦是社區藝術家聯盟召集人:「不但要藝術家跟茶農合作,而且土地利用者要成為土地守護者。」他認為不可能要台塑、中鋼立刻關廠,而期待生產與環境取得一個平衡點。簡嘉文提議「消費端」如果堅持只喝一種茶,農民就只好去種這種茶,不會再去施肥、砍伐(因為農民也要生活,與其禁止農民破壞生態,倒不如消費端這邊先有這種認知與覺醒)。提起曾文邦,不能不想到《自立晚報》從台灣政治戒嚴到解嚴對抗獨裁政權,為自由民主發聲的道德勇氣,獨派與左派分進合擊,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百花齊放,那段歲月《自立晚報》(與《自立早報》)人才濟濟的輝煌盛世,作家劉克襄與林文義、思想家顧秀賢、畫家與鳥專家何華仁、攝影家曾文邦與謝三泰,還有藝文界的許佑生、老嘉華、項貽斐、向陽,以及多位政經或政論的記者,都在其間。曾文邦1996年的黑白攝影集《惜情造像》,涵蓋面寬廣深厚,既探觸政治、社會,又勇於自我省思(甚至面對親人死亡),封面是劇場男孩游源鏗在野外火堆前,攝影家對藝術領域同樣關切為歷史留住記憶,由此可見。1993年我的書《男同性戀電影……》彩色頁有一幀侯俊明在自已畫作前留影,正是曾文邦拍攝的啊!2012年12月新北市紀錄片影展「流離認同扎根」邀到「台灣水」的曾文邦擔任專案主持人,郭力昕策展,陳素香、蔡崇隆、阮金紅、蔡一峰多人的紀錄片都被網羅。1970年的《樺木林》(Brzezina)開場是一位美美的男孩(Olgierd Lukaszewicz飾弟弟),搭乘馬車一路搖搖晃晃經過野外,映照美美的白樺樹林;收場是另一位美美的男孩(Daniel Olbrychski飾哥哥),帶著女兒Ola騎馬穿越白樺樹林。首尾呼應,差別是開場時弟弟從瑞士返鄉與哥哥同住,收場時弟弟已逝,哥哥則由喪妻的悲慟、懷疑亡妻生前與長工米克(Marek Perepeczko飾)有染而抑鬱的多重陰影中走出來。弟弟容顏粉白對比了哥哥臉皮紅潤;弟弟嚴重肺結核但愛生命、愛音樂,跟身體健康卻心理不健全的哥哥彼此互補。男長工的未婚妻,情慾遊走於兩兄弟與未婚夫之間,隱隱映照了哥哥的亡妻生前牽扯丈夫與長工,與後來殞逝的那位弟弟同樣葬在樺樹林,都是一女三男的糾葛。弟弟死後,導演藉著為屍體清洗、穿衣,奉上這位美少男正面全裸的「美景」。弟弟坐在床邊窗前,上半身被窗「框住」,陽光照在屋內地上的亮區「框住」他的影子,媲美成瀨巳喜男的構圖。另一回,哥哥在屋內,弟弟在門外玩球的身影被「框在」哥哥背後的窗框裡,深得安東尼奧尼的神韻。白皮樹宛如乳牛花色,熱帶台灣的白千層(白皮相思樹)與歐洲寒地的白樺都是這般。《樺木林》秋冬春夏、日夜陰晴、風雨雷電甚至虛實真幻,寫盡「主角」白樺各種風情。(本文承蒙許淑貞與黃國誌賜助,謹此致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