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疼痛不能忍!感染或是內臟疾病可能致命

欣傳媒/丁彥伶/台北報導 2012.12.20 00:00

55歲的男子因為主動脈剝離昏迷,雖經過裝葉克膜救回性命,但是手指和腳趾發生肢端壞死的併發症必須切除,最後10隻手指、10隻腳趾只剩下4隻,但他卻留下「幻肢痛」後遺症,一直感覺被切除的手指及腳趾痛,用了最高劑量的止痛藥都止不住痛,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洪至仁說,後來經由疼痛介入治療,男子終於擺脫止痛藥過量之苦。

洪至仁表示,過去認為疼痛是觀察病情有無好轉的參考指標,無需治療,但近年來很多研究證實,疼痛會在體內產生發炎因子,不僅影響腦部,也可能對全身發生影響,若是感染或是心血管剝離破裂等引起疼痛,還可能致命。根據衛生署統計,止痛藥是國人在未經醫師指示下自行使用的第二大濫用藥物,洪至仁說,這顯示疼痛對民眾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影響甚鉅。

洪志仁說,內臟疼痛常以「肚子痛」為表現,是最常見的疼痛形式,從簡單的腸躁症、胃潰瘍、經痛,到嚴重的急性的膽囊炎、腸阻塞,到慢性持續慢性胰臟炎、間質性膀胱炎、骨盆腔疼痛、癌症內臟轉移…等,都是以肚子痛為表現,也是病人尋求醫療幫助的首要原因,因此國際疼痛研究協會今年10月宣布,新的一年將發起「內臟疼痛防治」活動,喚醒全球關注內臟及其周遭部位的疼痛。

今年高雄有一位先生幫為慢性疼痛所苦的太太加工自殺引起國人震撼,很多人都懷疑「真有那麼痛嗎?」馬偕醫院疼痛科主任林嘉祥說,慢性疼痛真的很痛,有人形容疼痛如錐心刺骨,痛到要求醫師趕快「切斷神經」,做「神經阻斷術」。

其實疼痛治療的神經阻斷術不是真的把神經切斷,而是以局部注射藥物將疼痛的神經等各組織浸潤,或直接治療疼痛患部,這種治療正名為「介入性疼痛療法」。林嘉祥說,介入治療可直接讓局部止痛,相較於其他「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的全身性類固醇給藥方式」,介入性疼痛治療的副作用相對減輕很多,值得推廣,免於民眾依賴止痛藥。

疼痛醫學會秘書長溫永銳說,介入性疼痛治療止痛時間可以長達幾周到數個月,有一名35歲女性病患,多年來因間質性膀胱炎,飽受嚴重頻尿、夜尿與下腹痛之苦。嘗試各種治療,如口服藥、肝素膀胱灌流、肉毒桿菌素注射膀胱、磁波治療等,下腹痛卻持續,還合併排尿劇痛,若以10分為最痛,該患者抱怨長期飽受高達7到8分的疼痛,因而引起情緒低落、憂鬱,需以高劑量弱效嗎啡類止痛及安眠藥助眠。經轉至疼痛門診後,以神經叢阻斷先做短暫治療,已經擺脫疼痛。

雖然肚子痛很常見,很多人也以為「忍一忍就好」,但洪志仁提醒,引起內臟疼痛的原因眾多,如急性或慢性發炎、感染、良性或惡性腫瘤、局部缺血,或是內臟傳導神經發生改變,他提醒有四種肚子痛絕不能忍,1.坐立難安的肚子痛、2.活動更痛的肚子痛、3.合併血樣腹瀉的肚子痛、4.合併胸痛或背痛的肚子痛,這些都要趕快就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