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部落新聞眼:原視不只是原視

立報/本報訊 2012.12.19 00:00
■林福岳近幾年來,原住民族電視台每年都會委託民調機構進行收視狀況調查,了解原住民閱聽人收看原視的情形,及對於節目的評價。三年來已漸漸可以看出一些趨勢,善良和正向思考的原住民總是說各個節目都好,隨便給分都在90分以上,連改善的空間都不太多。從今年開始,調查單位增加了一個項目,是要建構「新聞節目公眾問責構面與指標」,意思就是要設計出一套可以評價原視表現好不好的評分標準,做為以後進行評鑑的參考標準。調查單位所提出的評分項目,其實也就是一般評鑑媒體的幾個基礎構面:節目的呈現方式、節目的內容還有整個電視台的影響。以這些指標來評價一般媒體的表現並沒有問題,可是對於具有專殊性質的原視,就有可能要多幾個更為核心的指標。我們經常在提,設立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目的,就是要以自我的主體性對世界發聲,實踐原住民族的傳播權,服務原住民族在傳播上的需要。電視不僅僅是要從事傳播的各項服務,更重要的是這個媒體本身就具有深厚的象徵意義。舉兩個例子來說,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對英國人、甚至對全世界的人來說,它的意義都已經遠遠超越單獨一個媒體的功能,而已經是一種文化象徵了,象徵著英國對於媒體傳播的理念和價值觀,同時也為廣電傳播樹立了指向性的標竿。日本放送協會NHK,也不只是一個電視機構而已,而是日本對於電視媒體所能夠提供服務諸多想像的實踐,更是日本對他國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機制。對這兩個國家的公民來說,他們的價值和意義早就超越傳遞訊息這樣單純的功能,而是已經進入到生活世界,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機構。儘管這一、兩年來BBC和NHK的風波不斷,但公眾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卻還是這兩個機構最大的資產。換言之,這些國家的公民能夠體會到,這個媒體是屬於我們的,它不只是提供傳播服務而已,更是我們國家文化的象徵。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未來發展,常常有人提到,若能從公視底下回歸到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的手中,那麼就可以擁有原住民族的主體性。坦白說,我對這種思維的邏輯迄今都還無法搞清楚。但我卻覺得,真正要能夠讓原視具有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隸屬於哪個機構雖然重要,但真正最根本的要素是,原住民的閱聽大眾有沒有感覺到──這個是屬於「我們的」電視台──這樣濃厚的主體意識。那種感受是:這個電視台不是國家、政府、官方或某些主流菁英做出來給我們看、服務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所有、可以自我表達、為自己服務、甚至成為文化象徵重要一部分的媒體。如果原視可以將這點做為發展的目標,那麼會比討論該歸屬於哪個單位、要建置什麼樣的法規,來得更為基本和關鍵。原住民閱聽人自己呢?對於一個自我專屬的媒體,還在等著別人做節目給我看;抑或是積極將媒體視為族群發展中,重要文化機制的一環,讓自己成為媒體的主人和使用者?(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