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熱情不受限 公民記者展現力量

立報/本報訊 2012.12.16 00:00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被認為「沒受過專業新聞訓練」的公民記者,用質樸但充滿關懷感情的鏡頭,發表一篇篇公民報導,提供最有在地觀點的新聞及許多被商業媒體忽略的公共議題。PeoPo公民新聞平台招集人余至理表示,公民新聞已成為一股不能忽視的媒體新力量。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指導學系和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15日舉辦「媒體素養與公民教育」研討會,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以「媒體素養之實踐」為題,他認為,從古至今,媒體的角色一再變化,加強各類角色如何呈現於媒體之中,媒體面貌如同難以定型的變形蟲,是社會的無形推手。「生活裡經常會有一些革命,例如科技、政治或軍事革命。」陳清河說,媒體這個行業的革命分成兩種,一種是「扶持式的革命」,意思是某些人或某件事做的不好,經由革命後會做得更好;「搗毀式的革命」就是把過去毀滅掉,毀滅之後人會開始面對存亡選擇。媒體人面對的三段思惟「搗毀式的革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心、信任及信賴感越來越遠。陳清河表示,多數人認為問題根源來自於媒體,但這樣的觀點對媒體並不完全公平,多數媒體從業人員仍是以專業誠懇的堅持面對自我。無論新聞主播、記者、圖文編輯或公關廣告業務都非常辛苦,不僅日夜顛倒,分秒都得面對截稿時間。「新聞記者採訪過程中,要面對三段思惟,分別是IQ(知識智慧)、EQ(情感智慧)和MQ(道德智慧)。」陳清河指出,新聞工作者很容易受政治及商業的干預,一旦出現干預,媒體就亂了方寸。他認為,採訪現場必須運用最高度的專業智慧,去判斷什麼是新聞,什麼是有益於社會報導的事件。陳清河強調,媒體報導新聞可以有所選擇,當新聞素材至編輯台時,就可發揮從業人員的EQ,新聞素材怎麼說、怎麼看、怎樣下標題、多大篇幅、放在哪個位置上,都是新聞編輯的決定,新聞編輯是重要的守門人。以當代報業生態來說,新聞必須聳動才有市場競爭力,因此各大報下標創意十足,為了就是要吸引閱聽眾。掌握生活周遭的議題余至理說,主流媒體報導的新聞有固定的框架模式、思考邏輯及收視率考量,但對於不領薪水、不受限於新聞編輯台的公民記者,可各自從其觀點報導想要與人分享的議題與故事;商業媒體忽略的,在地的公民記者不忘記關心,因為那都是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事物、議題;沒有編輯台審核,公民記者反而能暢所欲言,看見多元多樣的公民報導。公民新聞最重要的核心,來自於熱情參與的公民記者,余至理表示,他們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花錢買設備、負擔交通費用,自願投身公民記者行列,去做有意義的公民報導。面對公部門對公民記者的質疑眼光,他們無所求、無所畏懼的去從事公民報導,只希望更多能讓看到「真相」。如果把媒體當作有影響的資訊管道,對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它是個寧靜革命,革命越成功,對個人、學校及社會都有幫助,反之則可能危害社會。陳清河舉例,如新聞與弱勢族群的關係,許多弱勢族群期待「希望自己有發聲權、對話權」,媒體就是非常重要的管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