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左右看:休耕地如何活化

立報/本報訊 2012.12.16 00:00
左看:計畫生產不能僅半套

農委會藉由「活化休耕地政策」,將休耕補貼次數由一年兩次降為一次,以促使地主釋出土地復耕。這政策主軸是對的,但卻未解決復耕量產後的產銷失衡問題,尤其農民常因資訊不對稱,往往一窩蜂追著高價來種植,導致生產過剩、滯銷,但農委會卻僅消極性的提出滯銷時,由地方政府負責收購3成,這對阮囊羞澀的地方財政更是雪上加霜。至於自由市場支持者主張藉由補助農企業來提昇出口、化解滯銷,則是對美國官商資本視而不見的妄想。

相對的,民進黨要求農委會依據產季,做跨縣市協調,以避免種植重疊、生產過剩,這計畫生產的配套雖然很好,但還不夠:畢竟光是提供種植資訊、口頭協調,卻未提供保價收購的通路,對農民沒有遵守協調的誘因,最終必流於形式。

倘若要讓農民遵守協調,勢必需打開保價收購的市場通路,而其關鍵在於組織生產與消費合作社。簡單的說,先藉由消費合作社,做會員需求量的調查與預購,再向生產合作社下訂單,並逐層分配給農民、以直銷取代盤商剝削。當然,這必須改革現有合作社內部決策透明度使收益公平。

而政府需要做的,則是比照產創條例,給予合作社稅收減免、人力教育,促進合作產業的良性循環。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補助應轉守為攻

截至今年為止,政府每年編列超過1百億元的休耕補助,加上5百億的老農津貼,台灣農業部門每年有8成6經費花在補貼休耕、老農。老農為台灣奉獻一生故補貼有理,但休耕補貼卻創造出桃園坐擁29公頃休耕地的大戶靠休耕年領260萬。這類假農民尸位素餐的結果,間接造成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尤其在國際運輸飆漲的今日,更加重國民飲食的成本。

故農委會自102年元旦開始,推動「活化休耕地政策」逐年降低休耕補貼的補助次數,促進地主釋地耕作。但目前的配套卻引起民進黨反彈,質疑全國3萬9,200公頃復耕轉作「地方特產」,轉作成本需由地方政府補助一成以上,其次,中央也未協調作物別、產季,當又演出香蕉滯銷等產銷失衡的戲碼,則地方政府又需負責收購3成,再逼阿兵哥、國小幫忙吃。

誠然,跨縣市的協調種植農產品項,的確只有中央政府才辦得到,但農業可產生教育、環境等地方性的附加效益,所以地方政府藉由部分負擔轉作成本也有其道理,但滯銷其實可避免,其關鍵在於打開外銷市場。

過去台灣農產售價無法與美、泰等農業大國抗衡,但今日因土地釋出、有利於農企業大面積耕作,尤其如果政府能將消極的滯銷補貼轉為積極的種植補貼,必能有利出口競爭力。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