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談金錢極限 桑德爾與聽眾玩問答

立報/本報訊 2012.12.12 00:00
【實習記者官世峰台北報導】「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轉化為商品,可能會淪於腐化或墮落。」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11日晚主講「錢買不到的東西」,拋出了許多公共議題讓現場聽眾辯論哪些東西該用錢買或不該買,引領大家思索當前金錢至上的市場社會運作。桑德爾有感世上錢買不到的東西越來越少,囚犯只要付費就能住進環境更好的牢房,人的額頭公開競標刺上廣告,美軍甚至把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外包給國外傭兵。他表示,人們沒有意識到市場經濟已逐漸變成了市場社會,生活中的各領域包括教育、健康、環境、文化都遭到市場機制掌控,一切交由市場決定,將導致金錢和物質考量將建立在社會正義與道德倫理的討論之上。桑德爾應文化部之邀,首次遠赴台灣為「2012國際人文大師講座」演說,吸引近6千名觀眾踏上思辨之旅。不同於一般講座的形式,他頻頻與聽眾互動,提出問題讓聽眾思考,表決贊成或反對。他也請雙方聽眾發表的看法,從辯論中思考金錢在人類生活裡扮演的角色,以及應有的極限。成績好有錢拿 讀書變工作「是否可以用現金作為誘因,鼓勵學習不好學生考取好成績?」桑德爾相信台灣大部分家長和學子都有這樣的經驗,這個提問引起了兩極反應,贊成與反對參半。正方認為能刺激成績進步何樂而不為,反方則駁斥金錢誘因形同賄賂,有人提出以圖書禮卷作為折衷。桑德爾分享學生時代的經歷,父母沒有以金錢作為鼓勵讀書的誘因,但洛杉磯道奇棒球隊會讓成績好的學生索取免費票,這不會讓他感覺被賄賂,反而是現金會改變唸書的本質。他認為,以金錢為誘因,會造成教育目的腐化,學生漸漸感到讀書是是為了賺錢,淪為一種很累人的工作,對讀書的熱愛將會消逝。即使金錢改變了學生的成績,卻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桑德爾也舉出一個弔詭的例子,數年前瑞士政府在尋覓核廢料的掩埋地點,最終在偏遠山區找到一個安全的地區,當進行初步民調時,51%的居民贊同自己的社區存放核廢料,但政府為了讓更多的居民同意,提出高額補償金再度進行民調,贊同的人數竟然降至25%,這項結果與標準的經濟推論大有落差。他解釋,居民在第一次民調時以全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願意以犧牲小我的心意成就國人的需求,接受核廢料進駐自己的社區是基於公民素養,可是一旦加上了補償金,他們倒覺得這是對他們人格的貶低。從商店、媒體談市場壟斷當他詢問聽眾對於連鎖便利店取代了傳統雜貨店是好事還是壞事,贊成的人認為便利店在商言商並無不妥,做生意本來就是市場導向,與醫院或學校等公共設施是兩碼子事;反方舉出了「我討厭沃爾瑪」的風潮,直指連鎖便利店限制了消費者的產品選擇,甚至改變了人們的食慾,影響社會原有的生活模式。清大生陳為廷也舉手發表意見,他才開口就贏得現場觀眾的鼓掌歡呼。他認為便利店和雜貨店不只是做買賣,而是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雜貨店扮演著凝聚社區的功能,但便利店掌握更大的資源,可透過公關廣告製作「偽善的謊言」,建構大眾對所謂美好生活方式的想像。桑德爾把這個題目衍伸到媒體壟斷,詢及聽眾對大財團併購媒體的意見,現場9成聽眾反對媒體擁有權集中化。如同便利店,觀眾認為媒體壟斷等同於壟斷了思想,媒體將決定給予閱聽眾什麼內容,失去監督政府、反映民意的第四權功能。不過,仍有擁護資本主義的人堅信市場定律,無論是便利店或媒體,人們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對於不滿意的產品或節目內容大可拒絕消費,便利店和媒體會依據市場走向,跟隨大眾的喜好而調整。桑德爾質疑,市場機制是否真的能獨立解決社會問題,眼見社會正義與倫理道德問題避而不談,而讓市場做最終決定。他主張公共論述必須回歸到事情的本質,如道德內涵、宗旨目的,取代以金錢作為衡量的方式。金錢不是純粹交易的媒介,而是一種意識形態,異化了整個社會。他認為,透過公開辯論,審視公共議題所需要的哲學架構,有助於人們重新思考一種更適切衡量世界的方法,想像一個充滿正義的美好社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