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書評

立報/本報訊 2012.12.12 00:00
■吳凡紀錄片導演是說故事的人。他們為這個社會、這片土地說故事,他們幫弱勢團體、底層人物說故事,他們向觀眾說別人的故事,那他們自己的故事呢?

林木材的《景框之外》,正是一本在幫紀錄片導演說故事的書。正如作者書中後記的文題:「筆像攝影機一樣」,林木材用他擅長的工具,記錄這些默默在紀錄片這個領域堅持與耕耘的創作者們,說他們的故事。

顏蘭權/莊益增、黃信堯、陳亮丰、曾文珍、李惠仁,5組導演與紀錄片之間的「愛恨情仇」於是就這樣延展開來。他們的成長背景為何?是什麼樣的因緣巧合之下接觸到紀錄片?紀錄片創作的歷程中有過什麼樣的困難與感動?又為什麼選擇紀錄片做為人生志業?透過林木材的文字,導演們不再是鏡頭後面偶爾現身/現聲的神祕創作者,而是立體而充滿情感的真實人物。

《景框之外》這本書也像一部紀錄片,林木材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在抒情地描述導演個人故事的同時,還加上了對影片的剖析與對產業的介紹,甚而帶出了台灣紀錄片發展的完整背景。讀者不但能藉本書得知導演個人的生命故事,了解他們的創作歷程、意念與態度,更可以看到包括綠色小組、全景傳播基金會等單位在台灣紀錄片發展上的重要性與里程碑。

最讓人驚喜的是,《景框之外》所選的五組創作者,對於紀錄片的定義與概念各有不同。顏蘭權/莊益增導演擅長描繪人物故事,強調對被攝者與事件全貌的尊重;黃信堯導演把紀錄片當作創作的媒介,認為做社會運動和拍紀錄片是兩個不同的角色,而他擅長的是當紀錄片導演,對真實「再創造」;陳亮丰導演是寧可把攝影機放下來、捲起袖子去幫忙被攝者的導演,因為不可能靠一部紀錄片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責任仍舊是回到我們每個人身上」;曾文珍藉由拍紀錄片來認識生命,無論是用劇情片或紀錄片為媒材,她專注於把故事說好,和觀眾親近;李惠仁導演的紀錄片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希望透過調查報導式的紀錄片,戳開秘密、呈現真相,進而重塑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這5篇不同導演的人物速寫,構成了一場對「紀錄片」與「真實」本質的精彩辯證,整本書讀下來不僅是五篇獨立的導演書寫,更是一本完整的作品,包含作者自身對紀錄片本質的梳理,以及對台灣紀錄片能量的觀察。

林木材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完成了這本書,對紀錄片有興趣的觀眾,可由此進一步認識紀錄片,閱讀除了影片文本之外的製作背景與導演故事,並對紀錄片有更多的反思。(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總監、CNEX Studio製片人)

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作者: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策劃,林木材/著出版社:遠流ISBN:978957327057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