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再見莫拉克系列:瀕危族群救文化 凝聚族人

立報/本報訊 2012.12.11 00:00
■江翁美英在我還沒有接觸族群的社區工作之前,部落如果辦理相關活動,其實是沒有興趣也不太會想參加,還會想問參不參加對我來說有什麼好處?這樣現實的想法算是懶惰吧?那時的我真的也不知道。

後來我有機會在部落服務,打打小工,接了課輔性質的文化成長班的點心媽媽,讓孩子放學來上一些傳統文化的課程後,不會餓肚子;後來進一步擔任了課輔媽媽,現在又升級為卡那卡那富族語的老師,真正參與族群社團的工作。

在2006年,社區成立「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我正式加入成為工作人員,開始要在辦公室裡接觸電腦的工作,同時還要不斷的跟族人互動,慢慢意識到對自己族群的認同和認識,也因為有這些年的歷練,讓我到現在無法放下這個族群復振的事務。我們常常形容自己對這份工作已經是中毒外加上癮了!

一開始因為自己不很會用電腦,所以,最初的任務工作主要是跟族人直接面對面,作一些外部較粗重的工作,電腦方面就由年輕人去做。這幾年做過社區營造、多元就業方案、族語復振、文化傳承、祭儀辦理等,雖然看起來很多不一樣的工作在進行,但其實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種理由,都只為了一件事,就是要讓我們這個已經面臨瀕危滅絕的族群「卡那卡那富」族,可以延續下去不要消失!

因此每年的祭典一定要辦理,各家族的串連一定要持續,文化的命脈語言一定要鞏固,老人的智慧須加快腳步即刻記錄,下一代的認同要建立,但是我們一直都未完成,不然我不可能現在還這麼拚命!

面對一般小族群都會有經濟壓力、缺乏人力的危機,我們一樣也難逃這個宿命,要錢沒錢,要人還要看有沒有錢,一個資深的組織工作伙伴也跟我分享一個感受:「願意做事的人沒學歷,有學歷的人又不願意做事」這樣的心情大家有了解明白嗎?

其實族群事務的工作不單純只是「錢」跟「人」的問題,總之沒錢有沒錢的作法;最痛苦的是我們在做的事明明很單純,但還是會被誤解,人們用複雜的心態去看我們,看起來大家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去努力,但還是會有不同的立場和空談傳言讓我們相互拉扯,感覺偏離了原來的目標方向。

當忙得一塌糊塗心酸沒人知時,做這種吃力的工作有時確實讓人真的很難做下去。但也因為體力有限,要往前進的事物太多,一直被推著走,無法讓我原地踏步。所以就選擇不去想太多那些會影響自己情緒的雜事,來增加自己的煩惱。有時候想不透,文化流失的腳步很快,一隻腳都已經在懸崖邊了,把拉扯的精力放在學語言、救文化、培養下一代不是更好?我所面對的事不僅是再不積極搶救即將會慢慢消逝的一個族群,另外還有很多內部的困境需要我們族人共同去面對化解。

不過,經過這些年族人共同的努力,終於原本各家族分歧的族人們、不同協會組織,已慢慢的凝聚起來,而且也漸漸能夠感受到年輕族人對族群事務的關心與熱絡,這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們還是有希望的,我覺得這會是一個很重要能夠支持自己慢慢前進的動力,只是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未來一定不會那麼好過的,我們不能只想到我們只活在那瑪夏這個小小框框中,整個大環境是會互相牽動的,不管是社區部落工作組織的工作,族群的事務等,一旦困難累積到極點時,必定會有新氣象、新世代出現,當愈來愈多人在乎我們所曾做過的努力,現在願意做事的人,盡可能就是往前開拓,雖然憂慮,但充滿信心!(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促進會)

河祭的尾聲,邀請外賓一起圍舞。

2012年的河祭辦在大雨後的河岸旁,一度擔心當天就沖走了活動場地。

關於作者江翁美英

美英(族名:pii,音為「畢依」)來自那瑪夏達卡奴瓦村,多數為布農族的聚落,但她其實是台灣僅存近5百人的族群「Kanakanavu」(譯:卡那卡那富族),從小因為跟著祖父母居住,習得較流利的族語。大部分的族人早就以布農族語為主要語言。

美英早年在外地工作仍掛念著家裡的人和農地,最後選擇回來,留在部落至今,後來擔任小朋友的課輔志工、點心媽媽、族語老師,開始接觸非營利組織的工作。2004年加入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促進會,意識到卡那卡那富的文化正在消失,開始為各大家族耆老採集口述歷史、訪視、拍照、記錄。

莫拉克風災,讓那瑪夏居民至今仍在河床便道上出入,只要雨勢不間斷,達卡奴瓦村的聯外便橋就會因上游河水暴衝而沖斷,一遇大雨就會面臨安全性撤離或至外地投靠親人,一個安穩的「家」,至今對他們來說仍然是可遇不可求的願望。

也因為災後,原本分散或對立的家族或族親變得更珍惜彼此,因此部落認同與正名的意識越來越高,但老人家也凋零得快,美英和協會的伙伴們也面對更多的挑戰。令人感佩的是,美英在協會期間,這3年來歲時祭儀仍照常舉辦,無論是米貢祭、河祭等,讓族人凝聚共識,也能相聚連絡感情。同時也在臉書成立社團和外地的卡那卡那富青年保持聯絡,鼓勵返鄉參加祭儀。她和好伙伴余瑞娥(那舞)互相打氣,互相支持,為卡那卡那富留下紀錄與珍貴資料。(涂裕苓/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

原鄉的重建工作者,左起那瑪夏全瑞娥(那舞)、茂林姚瑪麗、那瑪夏江翁美英(畢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