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欲速則不達?

立報/本報訊 2012.12.11 00:00
PanSci泛科學網作者:Jacky Hsieh為什麼我們反應較快的時候容易出錯?新的研究指出,富蘭克林的名言:「耐心處理所有事:欲速則不達。」在大腦裡可確實是如此。美國田納西州Vanderbilt University的認知神經科學家Richard Heitz與Jeffrey Schall的最新研究發表在《Neuron》指出:當我們逼著大腦做快速的選擇時,大腦會切換到不一樣的模式。「『欲速則不達』這個問題對人類而言時常發生」,這個實驗的研究者Heitz說,「如果我們知道,在我們急著下決定時大腦做了哪些改變,我們就對了解一般決策時的大腦歷程邁向了一大步。」決策快因而導致錯得多這樣的trade off(用速度換取正確率)已經有許多先前的研究支持,大腦在做深思熟慮或快速的決策用得是一樣基礎的方法,但快速決策時,為了縮短決策時間,大腦便減少了在前額葉與頂葉皮質的特定神經元累積活化的情況。也因為大腦做快速決策時,比起深思熟慮是根據較少的訊息,也因此增加了錯誤的可能性。然而.還沒有研究針對決策的歷程在單一的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上。雖然,要做一個證實以決策速度換取正確率的人類實驗並不難,但若想要測量人腦的神經元活化情況,目前尚無可以達到如此高解析度或時間的方法;相對的,要在猴子身上做一個測量單一神經元活化情況的實驗已經有方法,不過要怎麼訓練他們改變決策時間的長短則是個難題。Heitz與Schall發展出一套方法,教猴子在視覺搜尋實驗中,改變快速決策或是精準決策,在電腦畫面中找出目標物並進行眼動。在其中一個實驗情況是,猴子學習到,只有當他們做出精準決策時才有獎賞(有果汁可以喝);另一種情況是,稍微犯些錯誤沒有關係,只要反應得夠快就有獎賞。同時,研究者偵測猴子的前額葉眼動區(Frontal Eye Field, FEF)的神經元。Heitz說:「我們的實驗就像兩個不同的電視遊戲節目。第一個是益智搶答遊戲,像是《危險境地》(Jeopardy)。參賽者為了要搶答,必須搶先其他人,第一個按鍵。按了鍵卻答錯雖然很糗,但要是按鍵就搶輸人,則不會有回答的機會。這和第二個遊戲的邏輯天差地遠,像是《百萬小學堂》,有答題的時間限制,可以準備好再回答,但答錯了可就問題大了。」這在實驗結果裡面也清楚呈現,當答題情境像是《危險境地》必須快速搶答時,神經元的情況幾乎在還沒仔細讀題目之前就開始活化,Heitz說:「我們都經驗過的那種做準備的主觀感覺,似乎也反應在前額葉的神經元活化情形。」相較之下,在《百萬小學堂》,要講究高正確率回答問題的情況時,神經元在答題之前的活化顯著的較低。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同意以往的理論──大腦用一樣的歷程進行不同情況的決策──但「第二個結果則很讓我們震驚,挑戰了我們已知的『決策』。」Schall說。回到剛剛的遊戲節目舉例,當《危險境地》和《百萬小學堂》的參賽者都遇到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前額葉的神經元在參賽者決定如何回達時會增加活化情形。但是,這個研究發現,在《危險境地》的情境,活化情況被擴大,而《百萬小學堂》的情境卻縮小。Schall說:「這意味著,在相同資訊提供給參賽者時,大腦分析他的方式在有速度壓力與正確率壓力時是不一樣的。」這個不在預期之內的結果具有爭論性也相當重要,因為這與目前用在了解心理與神經疾病的數學決策模型有衝突。例如,某些腦傷病人在做倉促或衝動決定時會「卡住」,而這些模型說明大腦裡的運作機制可能是怎麼運行。所以,欲速真的一定不達嗎?Schall認為,不一定:「當做『一個錯誤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決策時,就會欲速則不達。但人生有許多情境在什麼都不做時所付出的比起做一個錯的決策還要高,例如決策是否關閉一個存在潛在危機的核反應爐,我寧願快點決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