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北會談 兩岸談認同

中央廣播電台/張德厚 2012.12.10 00:00
兩岸統合學會今天(10日)邀集兩岸專家學者舉辦台北會談,統合會理事長張亞中表示,「去中國化」的教科書內容使得兩岸快速走向分歧,即使當前兩岸交流密切,台灣民眾對於兩岸的認同卻越來越薄弱。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也指出,「去中國化」嚴重影響台灣民眾的認同取向,兩岸應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強化互信互動。

兩岸統合學會邀請兩岸學者專家10日舉行台北會談,希望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由於台灣方面邀請的學者還包括綠營人士,加上這是中共18大後,首次有國台辦官員來台,即使他們都是以民間身分應邀,仍受到矚目。

統合會理事長張亞中在會中表示,當前政府的兩岸政策是隱性「獨台」,加上教科書「去中國化」的內容也沒有改變,因此,即使當前兩岸交流密切,但台灣民眾對於中華民族、中國的認同已越來越薄弱。張亞中:『(原音)雖然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可是兩岸之間的認同,按任何一個民意調查的比例,彼此間的認同已經是背對背的奔跑,這樣子下去,我們很擔心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也表示,90年代中期至2008年間,台灣政治文化教育嚴重「去中國化」,對兩岸認同造成巨大影響,即使4年多來兩岸出現深刻積極的變化,但兩岸間的矛盾大部分仍未獲得解決。孫亞夫指出,雖然兩岸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認知有所不同,但都同意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兩岸應求同存異,在此基礎上強化互信與互動。孫亞夫:『(原音)雙方尤其應當把握住關於「一個中國」主張的共同點與連接點,通過求同存異,增進與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進一步增強互信,促進良性互動。』

陸委會前主委陳明通則在會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了中國,民進黨執政時推動的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陳明通指出,過去有7、8成民眾支持中國認同,現在卻大幅減少,即使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民眾對台灣的認同仍不斷飆升。他認為,台灣民眾的認同感背後是有理性計算基礎,無法認同中國的核心問題在於「文明價值」,因此,大陸若想強化兩岸彼此的認同,就要讓人家覺得認同你是「划得來、划算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