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房間保持23度C 晨起血壓不驟升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常春月刊》第357期 2012.12.10 00:00

根據研究,在16℃的低溫情境中,晨間血壓驟升的程度明顯較大,建議早晨的臥室環境溫度應避免低於16℃,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而這個現象特別好發於清晨,主因為人體準備醒來,與醒前睡眠轉換期間的交感神經活性變化劇烈有關,所以,人體在清晨血壓會突然攀升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稱之為「晨間血壓驟升」,但當血壓驟升得過高時,反而會危及人體的健康。國內一項研究指出,如果醒前房間的溫度在低溫16℃,血壓驟升的情況會較為劇烈,反之則較為平穩,早上醒前臥室的溫度若能保持在23℃左右,早上起床後血壓就不會大幅的升高。

台灣睡眠醫學會日前發表「環境低溫及睡眠後期自主神經功能於晨間血壓驟升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研究者陽明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教授楊靜修、郭博昭及研究生洪千慧表示,目前已經知道血壓受到自律神經的調節影響,而自律神經在不同睡眠階段,其活性表現也有所不同,為了想更進一步探究晚上睡覺時環境低溫對清晨時血壓的影響,於是進行了這個研究。

這個研究共收錄10位年齡介於20?30歲的成年男性受試者,受試者必須血壓正常,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並無使用任何藥物、沒有喝酒及抽菸的習慣,且身體沒有任何的內、外科疾病。

10位受試者都須接受低溫16℃及環境溫度23℃兩種環境溫度情境測試,為何會選擇低溫16℃及環境溫度23℃?主要為台灣近3年冬季平均溫度在16℃,可模擬台灣冬天的低溫環境;至於23℃,則是經過測試,23℃是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環境溫度。

實驗期間以陽明大學睡眠研究中心所開發的自動血壓監測儀及微型多頻道生理記錄儀(TDI)記錄24小時的血壓訊號、腦波圖(EEG)、心電圖(ECG)及溫度,最後再將腦波圖及心電圖訊號用於睡眠判讀及心率變異性(即自律神經功能)的分析。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57期】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94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