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琉璃珠的消失與重生

中時電子報/謝錦芳/調查採訪 2012.12.09 00:00
走進屏東三地門,斗大的琉璃珠裝置藝術映入眼簾,馬路兩旁設計了別緻的琉璃珠造型圖騰,讓三地門充滿濃厚的琉璃珠藝術氣息。世居此地的巫瑪斯.金路兒,由於熱愛藝術,努力研發燒製琉璃珠的技術,並編輯「琉璃珠譜」,為部落帶來許多工作機會,讓古老的琉璃珠有了新生命。

青翠山巒交錯的三地門,為水門、三地、北葉等三個排灣族村落的所在,為「三地之門」,在排灣族語稱「迪摩兒」,閩南語諧音為「山豬毛」或「山地門」。由於排灣族人擅長各種手工藝與雕刻,三地門隨處可見琉璃珠、雕刻、青銅刀、陶壺等藝品工作室。

跟著興趣走 獸醫變身藝術家

卅五年次的巫瑪斯(漢名雷賜),爸爸、叔叔都擅長雕刻、鐵工,他從小耳濡目染,特別喜歡畫畫和雕刻。他的第三任妻子江雅蕾是琉璃珠設計師,長子從事陶壺製作,次子從事鐵雕金工,全家都有藝術細胞。

巫瑪斯三歲時調皮爬到屋頂上玩,一不小心摔了下來,由於當時醫療不普及,雙腿未來獲得治療,從此必須坐在輪椅上。不過,廿五歲那一年,他全心投入琉璃珠的世界,幸運之神降臨,短短幾年內就賺取了大量財富。

巫瑪斯初中畢業後曾到花蓮神學院學獸醫,但喜歡藝術的他,總覺得所學與自己的興趣格格不入。有一天,他北上拜訪一位收藏家張木養,請教他做雕刻或青銅刀是否有前途,結果張木養告訴他,琉璃珠比較有價值。張木養家中櫃子裡擺了許多古琉璃珠,巫瑪斯想起自己的媽媽也有琉璃珠項鍊,於是回家仔細研究,決定朝琉璃珠發展。

耆老說分明 排灣珠譜得留存

「張木養生前經常到部落來收購琉璃珠,他是我的貴人。」巫瑪斯指出,為了燒製琉璃珠,他跑去新竹的玻璃工廠偷看工人燒製玻璃的情形,那時他第一次知道玻璃也有彩色的。

巫瑪斯經過不斷嘗試,一九七六年終於成功燒製出晶瑩閃亮的琉璃珠,創辦了三地門第一家珠藝工坊,引發族人們搶購熱潮。後來開班授徒,整個三地門的琉璃珠工作室如雨後春筍,掀起龐大商機。

為了解古琉璃珠的特色,巫瑪斯花了很多時間訪問部落裡的耆老,包括自己的媽媽和舅媽,大家坐下來喝酒聊天時,他趁機詢問耆老們身上的琉璃珠項鍊。他多年來共蒐集五、六十種琉璃珠的造形,一一記錄圖案與名稱,最後歸類為卅二種,成為排灣族獨一無二的「琉璃珠譜」。

橙珠最貴重 一顆價格數十萬

眾多琉璃珠中,巫瑪斯指出,暗橙色的「橙珠」最貴重,這類古琉璃珠一顆價格數十萬元。早期,族人要殺一頭豬來交換一顆珠子。此外,還有珍貴的神珠,可以區分為公神珠與母神珠,只有貴族才能配戴。

排灣族傳統上分為貴族、士族與平民,不同階級配戴不同的琉璃珠,珍貴的上品琉璃珠只有貴族能夠配戴。巫瑪斯成長於士族家庭,讓他相當感慨的是,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外來文化衝擊,有些族人不懂得珍惜傳統琉璃珠,以便宜價格出售,換取物質上的享樂,很多古琉璃珠被日本人買走了,結果部落裡的古琉璃珠越來越少。

古樸受歡迎 驚豔上海珠寶展

仔細比較新燒製的晶瑩琉璃珠,與具千年歷史的古琉璃珠,味道完全不一樣。在張木養的指導下,一九九六年巫瑪斯進一步開發出不同配方的晶土,先做好珠子的造型與花紋,放入窯中燒烤成形,色澤類似古琉璃珠,不那麼鮮豔,價格卻是一般琉璃珠的三倍以上。由於他數十年來致力於琉璃珠工藝的推廣,二○一○年獲得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令他非常訝異的是,這些色澤古樸的琉璃珠赴上海參加珠寶展,非常受歡迎,他計畫未來要把這些琉璃珠推廣到大陸市場。

新技術加持 傳統文化迸新生

由於排灣族沒有文字,琉璃珠被賦予各種傳說、信仰與倫理,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古琉璃珠越來越少,排灣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的價值逐漸式微。巫瑪斯透過新技術的開發,不僅讓琉璃珠重獲新生,也為部落創造了新商機,更重要的是讓傳統文化與生命意識得以延續。

(※「消失與重生」專題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