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動手做實驗 生活到處是科學

立報/本報訊 2012.12.06 00:00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科學帶來的驚喜,只有自己動手做才能體會。台北市萬華國中生物科老師王美玲從生活中的科學,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經驗有關的實驗與活動,把橘子、鈔票、葉片融入實驗素材,提高學生學習興致。從做中學 幫助記憶王美玲老師表示,科學的迷人之處在於充滿未知探索,老師如何設計充滿趣味的實驗科學教材,是生物科的課程目的與挑戰。投入教職23年,以「做中學」為教學理念,她認為過去上課的方式是「食譜式」實驗,按步驟就能得到結果;10年前開始改變教學方法,把生活中的科學帶到課堂,配合課程進度,設計結合生活經驗的有趣實驗與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教到植物的「維管束」時,王美玲設計「我把橘子變水母了」實驗,發給學生一人一顆橘子,剝皮時,相連的白色鬚鬚就是維管束;「消化系統」單元,結合時下流行的0800廣告,讓學生穿上印有消化器官的衣服,利用話劇演出,輕鬆記下課本內容。萬華國中生物老師王美玲設計「我把橘子變水母了」實驗,學生示範剝橘子皮,可以發現橘子內白色的鬚鬚就是維管束,維管束並非只有存在於根、莖、葉。(圖文/楊萬雲)「比起死背,讓學生動手做,更能加強記憶。」王美玲認為,生物科的活化教學除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能有所改變外,還有評量方式多元化,可以將過去的紙筆測驗設計成不同評量方式,例如戲劇表演、親手操作等,由學生自己主控學習,分擔學習責任。「沒有頭的蟑螂還活得下來嗎?」王美玲以科學閱讀,在生物課堂和學生討論,為什麼蟑螂沒有頭還有存活力,藉由課堂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文章重點,有助提升閱讀能力。99學年度起,她和幾位教學夥伴組成「閱讀悅讀工作坊社群」,推動科普閱讀,提供學生多元有趣的科普讀物,設計引導活動、實際操作等活動,引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發現新知的喜悅雖然實驗課程不免會壓縮學生上正課時間,但這就是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開始,很多講述性的知識要靠實際體會才能了解。王美玲說,不只帶孩子尋找答案,還帶領他們學會問問題,嘗試主動學習;在實驗室帶領孩子領略科學的有趣與享受知識的喜悅,就像虎克利用自製顯微鏡觀察軟木栓,看到「細胞」的那一瞬間的驚喜與感動。台北市萬華國中生物老師王美玲(後)設計生活化的實驗,強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藉以提升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意願。(圖文/楊萬雲)萬華國中七年級的陳同學說,第1次段考大多是念課文、背重點,覺得生物很無聊,段考成績不及格;直到第2次段考,老師帶大家進入實驗室親手做實驗,才發現生物這麼好玩,親手做能將步驟或名稱牢記,考試成績進步40幾分,非常有成就感。七年級的許同學也說,自己動手做能幫助記憶,每次實驗課都捨不得下課,希望能連上好幾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