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我跟黎智英不熟,因為只有工作三個月,見過幾次面、開過幾次會、吃過兩頓飯,那是2002年9月至12月之間的事,所以對他並不了解,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蘋果日報》三個月的文化洗腦,以及觀察他在台灣10幾年來辦報的淺見,算為自己人生一段經歷,做個註腳。 算起來,應該是30年前的故事,這是黎智英說過的,一個「不處危牆下」的故事,以下我用第一人稱來敘述:「20年前,我曾經與人合夥做生意,當時,有一位女孩子很漂亮,他跟我在同一個單位,每一次開會,我的心跳就加劇,後來我把她調到別的單位,因為太危險了,我不處在危牆下。10年後,我收到這位女孩寄給我一封信,內容長達十幾頁,主要是說,她曾經做了我的合夥人的情婦,之後,因為合夥人找到比她更年輕的女孩而拋棄她」。 壹傳媒員工簽約前夕,在台北總公司的抗議現場。(圖片來源:壹傳媒所屬工會) 當時,黎智英已跟合夥人拆夥,他還是利用機會跟合夥人談了這件事,但「談了以後我很後悔,因為『男人有了權力(錢力),很容易就會找到他想要的女人』,所以談了也沒用。」後來這個朋友的生意,當然做垮了。 黎智英另一個「不處在危牆下」的故事,是在台灣發生的,「台灣壹週刊創刊之後,我們公告要面試祕書,(這件事在座的某某某也知道),其中有一位長髮飄逸的女孩前來公司面談,她一進辦公室,長髮一甩,哇啊,整個辦公室都亮了起來,她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孩,而且看起來是有備而來,因為她看過跟我相關的很多報導,面試時侃侃而談,口才極佳,但結果是我錄取的另一位女孩子」;「隔了好幾天,這位長髮飄逸的女孩來電詢問說,為何沒有通知她上班?我只好據實以告說,因為妳太漂亮了,我怕我自己無法『堅持』,那位未錄取的女孩聽了我的說明,很高興地掛了電話。」 「不處危牆之下」是黎智英成功的因素之一,因為他了解人性,是受不了美色的誘惑,所以他辦的報紙、周刊、電視,一定要強調美女、或以名女人為號召。 連《蘋果日報》內部的人都會自嘲,他們街訪的攝影原則之一:「可以拍年輕的,就不要拍老的;可以拍女的,就不要拍男的;可以拍漂亮的,就不要拍醜的」;新聞也是一樣:「寫女人比寫男人好看、寫漂亮女人比醜女人好看、寫帥哥會比寫醜男好看」,所以《蘋果日報》每日都有類似「今天我最美」、「中國辣妹」等美女圖片專欄,來試煉人性的窺伺慾望,《壹傳媒》高層相信,「花和尚與浪尼姑」永遠有人喜歡看。 黎智英擺明利用美女或浪女來考驗人性,並藉此吸引讀者來閱讀刊物其他內容,其實也跟他已經賣掉的「佐丹奴」有關。 「佐丹奴」創立於1980年,1981年起,黎智英就委請專業經理人經營,但一直做不好,到了1986年他自己再度接手時,當時每年幾乎虧損300萬港元,經過研究,他發現,主要原因是許多生產線和銷售程序太複雜了,而且產品也不夠創新,所以他決定好好改革這兩部分。程序複雜這部份另一篇再敘述,先談黎智英的所謂創新。 黎智英為了了解「佐丹奴」市場銷售成績為何始終沒有起色,他親自到相關競爭業者的銷售點,以及他自家銷售點外面長期觀察,他每天一站就好幾個小時,最後他發現,消費者喜歡進入競爭者的店家,主要是因為他們產品色彩比較多元,所以很容易吸引消費者進入店內,他也發現,大部分的人,平常習慣於穿著固定的顏色,譬如灰色、咖啡色等服飾,對於紫色可能比較不常穿,可是又很想嘗試,他們通常會被櫥窗內多采多姿的顏色吸引進去,但最後購買的款式,還是平時自己較常穿著的色彩。黎智英認為,人類雖然喜新,但還是較念舊或對舊有習慣改變不了,於是他要求設計師和生產線,除了傳統款式之外,大量生產各式各樣顏色的服飾,這一改革果然讓他的銷售業績大幅提升。 於是,黎智英把「佐丹奴」的銷售經驗,以及人性喜歡漂亮女生的弱點,運用在媒體上,所以他的報紙頭條或周刊封面,百分之一百表現出這樣的特色,他以所謂煽、色、腥或美女圖片(或所謂屍體與裸體)吸引讀者,但也以諸如名人訪問、旅遊、美食、文摘或國際新聞、體育等深度新聞,來固定讀者群,甚至有暖流版等公益新聞,來幫助弱勢人物。曾有某高層開玩笑說,因為我們平常登了太多殺人放火、或揭人隱私的新聞,暖流版算是我們的贖罪卷。 黎智英自己避免「處於危牆之下」,但他的新聞版面,卻天天餵食這樣的新聞,一方面測量人性的弱點,同時也引誘他人「處於危牆之下」;就像他或他的高層幹部,對自己的隱私相當保護,但翻開報紙版面或周刊封面,則常常以揭人隱私為主;《壹傳媒》的新聞,經常可見侵犯人權、侵犯隱私,但也以拆穿偽善、揭發弊端而大快人心。 在人性矛盾中尋找商機,當然是從他的創業經驗與人生歷練而來,他以人性辦媒體,也以人性來賺取商業利益,這當然不一定是黎智英,但至少,我個人是這樣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