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童遷祥︰整併過後 太陽能業才有暖陽

自由時報/ 2012.12.03 00:00
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

太陽能產業掀起整併風潮,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認為,任何產業產能過剩,都難避免整併情形發生。他認為,台灣產業在中游的生產製造很有競爭力,需朝製造業服務化發展,往下游找出海口;若政府能出手協助,明年就可看到廠商有新出路。

供給過剩是最大問題

太陽能電池產業近期掀起整併風潮,例如引起市場矚目的新日光(3576)、旺能(3599)合併案。童遷祥表示,今年估全球太陽能需求量僅30GW,供給卻高達60GW,供過於求達一倍之多,這跟任何產業一樣,只要出現產能過剩,總難避免整併的自然現象發生,關鍵是廠商面對供給過剩,如何取得有利的競爭地位。

童遷祥指出,台灣專精在中游太陽能電池生產製造,競爭力沒有問題,下、上游則有待加強。目前上游原料因較晚起步,經濟規模還不夠;下游出海口更弱,沒太陽能電廠支撐,系統、模組到國外接單容易被掐住脖子,銷售出路受阻。

政府產業政策沒做好

他疾呼,台灣太陽能產業很需要改變經濟模式,朝製造業服務化發展;製造業服務化就是往下游找出海口,投資下游或跟下游合資。比起歐美或中國,童遷祥不諱言,台灣在政策配套措施沒有做得很好,像中國透過政策大力扶植,人海戰術快又猛,可以在國際市場攻城掠地拚價格。

他認為,政府首先要協助廠商是在金融面,台灣業者若在國外投資太陽能電廠需要很多資金,但電廠設在國外,銀行無法取得國外電廠做為貸款抵押擔保品,在高風險的考量下,銀行自然不願放款,業者也無法取得資金。

政府國發基金日前已提供一百億元融資供廠商貸款,以利廠商赴海外投資電廠;政府有一筆20億元資金,將供業者申請做為貸款擔保用。童遷祥認為,有了擔保,這樣銀行會較有貸款意願,業者取得資金,可望往下游投資發展,以取得生產產品銷售出海口,希望明年能看到成效,太陽能產能可找到新出路。

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童遷祥指出,值「雙反」之際,台灣應把握時機出擊,往下游出海口發展,以取得有利的國際競爭地位。

唯有創新才有機會

他也建議產業界重視創新,唯有透過創新提升技術與降低成本,才是長久之道,政府種種補助只是商業化之前的臨門一腳。童遷祥指出,能源是大尺度問題,不像其他產品可透過消費帶動價值,能源也是硬碰硬的課題,降低成本需要靠努力創新。

全球不景氣,政府透過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期望帶動太陽能的內需發展;因台電保證收購電力,在有利可圖的誘因下,不少太陽能相關廠商紛在各地申請設置屋頂發電廠,再賣給台電。

但畢竟這塊賺的不能抵過本業虧損,但童遷祥認為,這有助業者透過內需市場練兵,日後往國外投資電廠,才有能力營運管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