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談嬰幼兒童B型肝炎的防護

大成報/ 2012.11.27 00:00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癌症佔國人癌症死因的首位,肝癌為癌症的第二名, B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我國肝癌患者約有八成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故B型肝炎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因。

B型肝炎是一種世界性的疾病,主要好發在亞洲、非洲、南歐與拉丁美洲,在台灣,血清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即所謂的帶原者)約為15 ~ 20%。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

(1)垂直傳染:帶原之母親經由胎盤或分娩時傳染給新生兒,台灣有40 ~ 50%的帶原者經由此途徑傳染。

(2)水平傳染:經由皮膚、粘膜的傷口,接觸到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體內分泌物。

B 型肝炎標記

Ø 表面抗原陽性(HBs Ag):表示感染B型肝炎,若抗原持續6個月,為B型肝炎帶原者。

Ø 表面抗體陽性(HBs Ab):表示體內有保護性抗體。

Ø e 抗原陽性(HBe Ag):病毒傳染性較高。

Ø e 抗原陰性(HBs Ab):病毒傳染性較低。

Ø 肝臟發炎指數(AST、ALT或稱GOT、GPT):肝功能指數,肝臟細胞受傷發炎時會上升。

Ø 胎兒蛋白(AFP):是肝癌的指標,懷孕婦女也會測到升高。

肝炎肝癌起因於小時候應從未懷孕的婦女預防起

B型肝炎病毒初次感染在我國及其他好發地區,多發生於嬰兒及兒童早期。而母嬰傳染是最重要的傳染途徑。

早年B型肝炎疫苗尚未問世時,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若e抗原為陽性,新生兒受感染的機率均為百分之九十,若帶原者母親為e抗原陰性,則新生兒受感染之機率約只有百分之十。因此,周產期感染是造成國人B型肝炎帶原率在以往居高不下的主因。所以若能阻斷周產期傳染就成了降低國人B型肝炎帶原率的重要關鍵,而B型肝炎疫苗的發明就是這個關鍵的重要里程碑。

所有B肝帶原者無論性別、年齡,都應定期追蹤(每六個月),若肝功能正常,無特殊身體狀況,可正常懷孕,若肝功能異常,或有B型肝炎相關併發症, 應先與 醫師討論並治療。在使用抗病毒藥物期間,應避免懷孕。所有孕婦懷孕約7、8個月時,應接受B型肝炎產前篩檢;若母親為高傳染性(e抗原陽性)帶原者,其所生之新生兒,必須在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第1劑B型肝炎疫苗、滿1個月及6個月時,再依序接種第2、3劑B型肝炎疫苗。

n 全面性的B肝疫苗接種對於控制B型肝炎與相關的肝臟疾病之影響

猛爆性肝炎:在1974年到1984年間,嬰兒因猛爆性肝炎死亡的比率為十萬分之五點六三,經過全面B肝疫苗施打計畫後,1985年到1998年間死亡率降低到十萬分之一點七一,也就是說在全面施打B肝疫苗前的死亡率約為施打後的3.2倍。

慢性B型肝炎:台灣在1986年全面施打B肝疫苗,使得15歲以下的孩童,B肝帶原率由先前的10%顯著的降到1%以下。

肝細胞癌:推行全面B肝疫苗接種後,不但降低了B肝病毒的感染同時也顯著地減低肝細胞癌的發生機率。台灣地區於民國74年以前出生的兒童,在6到14歲時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每十萬分之零點五二,然而74年以後出生的兒童則降低到只剩十萬分之零點一三,約下降了75%。

n 預防B型肝炎及其相關肝癌的瓶頸

1. 仍有約10%的B型肝炎慢性感染(帶原)無法被B型肝炎預防注射所預防。(90%其母親是e陽性)

2. 三分之一(30 ~ 32%)的B型肝炎預防注射接種世代之肝細胞癌無法被B型肝炎預防注射預防。

郭綜合醫院 兒科 顏瑞美 醫師表示,對於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力可以維持多久,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顯示,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力可以維持10到15年以上,注射後15年內不建議追加注射。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某些接種過疫苗者,體內抗體雖下降,卻仍有「免疫記憶力」,遇上B肝病毒,免疫系統仍會啟動,因此政府沒有全面補打疫苗的規劃。

n 為B型肝炎帶原的幼兒打造一個美麗多彩多姿的未來人生

1. 母親為e抗原(HBeAg)陽性者,其所生小孩於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3劑B型肝炎疫苗後,感染B型肝炎已經由90%左右大幅降低,但仍可能有10%之帶原機會,故建議幼兒於出生約1歲左右進行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檢測,以利及早發現幼兒帶原狀況及瞭解疫苗接種成效,並定期進行追蹤檢查。

2. B型肝炎帶原者,若其肝功能正常,原則建議每6個月至1年複檢一次;如肝功能異常,則由醫師決定其肝功能及超音波複檢時間。

3. 目前治療B型肝炎藥物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與抗病毒藥物兩大類;為降低肝硬化及肝癌之發生率,有慢性肝炎病人,積極尋求保健治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