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環境前線:笨蛋?問題不在Bumbler!看看故步自封的能源政策

立報/本報訊 2012.11.26 00:00
■劉惠敏、賴偉傑、房思宏一篇《經濟學人》對台灣總統馬英九經濟施政的批評,掀起一陣不小的波瀾,部分媒體將其標題「bumbler」譯為笨蛋,而非其更深層的猶豫不決、頻頻犯錯的意涵。此舉的確流於口舌之爭,忽視猶豫、犯錯,才是政治決策最大敗筆。Bumbler,用來形容一個人,也許儘是單純的笨拙。不過在政治決策上,恐怕還透露了政治團隊缺乏長期規劃的思維及創見。影響經濟甚廣的能源政策,即可見一斑。歐盟議會及聯合國的能源政策專業顧問、國際獨立核電與能源政策專家麥可施耐德(Mycle Schneider)應綠盟邀約來台。聽聞一個財源、人力吃緊的小小環保團體,邀請如此「大咖」專家,我們的國際友伴驚訝不小;不過相對的,國家能源政策舉足輕重的智庫、核工、企業等專家,對施耐德卻顯得興致缺缺。而最根本的問題,恐怕是台灣在能源政策的笨拙(bumbler),尚難接收直搗錯誤能源政策核心思維的批評,與徹底翻轉的國際趨勢。施耐德不是反核人,而是從現有數據,專業剖析政策的「獨立」研究者。綠盟在他短暫停留時間,盡力安排他與能源政策智庫、地方政府、民意代表以及核工、社會等專家學者對話,也透過媒體專訪、民眾論壇,試圖更進一步認識能源政策的趨勢。我們從這一路拜訪中,隱約出現更多的擔憂,台灣沒有獨立的智庫,若台灣能源政策繼續被少數政府智庫壟斷,專家及決策者受限原有思維、不容挑戰,台灣「能」有真正的出路?最有效率、符合經濟利益的能源政策?▲朝野立委2012年11月8日在立法院舉辦核能議題座談會,邀請法國核能專家麥可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專題演講「201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圖文/中央社)誰來詮釋能源安全?無論是企業或政府,基本需求與政策方向便是「能源安全」,即國家須供應穩定的、廉價的能源。能源智庫再三宣稱台灣是一個獨立電網,無法如歐洲大陸等,不同國家電網系統可相互支援。掌握能源供應的台電則認為,便宜、低碳的能源,得來自核能電廠等集中式的發電系統。受困於智庫或供應者掌握的詮釋權,儘管看到福島核災、德國再生能源興起等活生生經驗,台灣社會從政府部門、民意代表及民眾,還是不敢相信,也不敢挑戰,我們能有其他選擇。施耐德回應台灣專家,他所帶來的資訊,並不是「未來」趨勢分析,而是「現有、實際」的趨勢。無論從運轉中、停建的核能反應爐數量,核能發電佔全球總發電量,或是金融市場及股價上,世界核能產業明顯衰退、步入暮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11年5月31日舉辦「核能安全」公聽會,鹽寮反核自救會成員穿著「核去民安」字樣的反核T-shirt到場,並向現場官員發放反核T-shirt。(圖文/楊萬雲)回應「能源安全」的顧慮,僅有獨立電網、無自給能源的台灣,要有穩定、廉價、安全的能源,核能恰恰是錯誤答案,甚至是讓我們步入更大危機的能源選擇。我們沒有其他國家或電網的支援,但一個颱風、一場天然或人為的災害,發電系統的單一環節出錯,台灣可能就立即失去了電力。因此,我們更緊迫的需要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相互支援;偋棄集中式、建造及後續成本節節高升的核能發電。提昇能源效率、投資再生能源,才是最便宜、真正減碳以及穩定安全的選擇。能源思維的翻轉才有真正的能源安全要相信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台灣社會得認真思考兩個概念,「能源服務(energy sevice)」,以及「過度依賴的後果」。人類生活真正需要的是電力?要吃食物,我們需要熱能煮熟食物;要讀書、工作或生活照明,我們需要光源;要保暖或散熱,我們需要的是空調。能源政策不應該只是能源供應、不是到底要發多少電,原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源服務,是烹煮食物、照明、取暖或空調等服務,不一定需要以消耗能源的方式來提供,例如巴西一座小學的照明設備,利用反射裝置引入日光,節省4分之3電力支出。節能及提昇能源效率,甚至是配搭建築物改造、資源利用等,絕對是不容忽視的能源策略,然而一個以火力、水力、核能發電類型分工的能源部門,永遠只能想我們到底還要發多少電?過度依賴單一能源、或單一發電形式時,我們越難擺脫隨之而隨之而來的風險。例如集中式能源的法國電網,對溫度高度敏感,到了冬天非常脆弱,因為每下降一度、供暖需求大增,維護電網即該國最高隱憂。在福島核災後,一向被視為穩定、安全投資選項的東電瞬間破產。只想發展集中式核電及火力發電的台灣,是否有應對「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能耐?何況,集中式發電方式的龐大資金需求,將永遠排擠再生能源等其他選擇的空間。故步自封、自我受限的政府、政策,要怎麼擺脫笨拙的包袱?對核能發電的質疑,對能源政策翻轉的期許,其實更深刻、應變革的還是整體國家治理的架構,無能思考真正的需求,也就無能制定更確定、長遠的目標,以能源政策來說,未來目標恐怕得耗費2、30年的光陰,不過這一刻,我們的能源思維再不翻轉,哪來的第一步、下一步,穩健的2、30年及未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