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蘇重演「好牌打到輸」悲劇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2.11.26 00:00
11月21日中常會之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自行宣布,將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隨即力邀各派系領袖共襄盛舉。但民進黨兩位前行政院長兼派系領袖謝長廷與游錫堃,卻相繼宣布不參加中國事務委員會,使蘇主席自兼召集人的預定兩岸決策機構,幾乎面臨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空前困境。以蘇領銜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未來將面對兩種尷尬局面:

一、謝游兩系的總體實力,將近全黨的二分之一,兩人都不參加,中國事務委員會將嚴重失去代表性,更不可能發揮整合民進黨兩岸決策的功能。

二、謝游兩人正是黨內兩大論述的主要代表,兩人都不參加,中國事務委員會也將失去交互辯證的對話能量,更不可能激盪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創新。

蘇臨時變卦,陷入最壞結局

中國事務委員會還沒成立,就先面臨喪失代表性、喪失辯論能量的兩窮困境,可說是蘇主席瞻前顧後、猶豫再三、定位不明的必然結果。不管是針對委員會的功能定位,或是針對委員會的人事布局,蘇主席的最後決斷,都走向最壞結局。

首先以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功能定位來說,民進黨內原本有三種意見:

一、作為兩岸交流平台,作為在野的民進黨與中國大陸接觸的制度化管道,累積民共正常交往的政治能量,以謝長廷為代表。

二、作為擴大參與平台,邀請各界代表共同參與兩岸論述,共同集思廣益,形成有別於國民黨的兩岸論述,以洪智坤為代表。

三、作為黨內整合平台,邀請黨內派系代表共襄盛舉,針對兩岸戰略、交流原則、政策議題進行決策整合,以蘇貞昌為代表。

直到中國事務委員會宣布成立的前兩天,11月19日,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突然出面表示:「委員會將是黨內兩岸事務及政策的平臺,用以溝通意見、凝聚共識、形成政策,專家學者也可參與」,但「不會是與大陸互動的窗口」。言下之意,中國事務委員會既是黨內整合平台,也是擴大參與平台,唯獨不是兩岸交流平台。如此明顯的針對性發言,等於直接否定了謝長廷主張。

問題是,如果中國事務委員會沒有兩岸交流的特別定位,就會淪為介於中常會和中國事務部之間的不倫不類機構。「中國事務委員會設置要點」對委員會的決策定位模糊不明,第二條明定本會任務,都是有關「研判」、「因應」、「擬定」等幕僚任務,完全沒有「決策」或「決議」字眼,第七條明定「本會之決議,送交中常會」,更顯示委員會的位階低於中常會。中國事務委員會既然沒有特別功能,對於已是中常委的謝游兩人來說,豈有必要多此一舉,再來兼任比中常會還低一級的中國事務委員?

其次談到委員會的人事布局,蘇主席的最後決斷,也是令人感嘆。

蘇主席11月21日宣布自己兼任召集人,還特別表示「謝院長對中國問題著力很深,很有見解,原先我確實有想委請他來擔任委員會的召集人,但幾經思考,我想還是由我負起這個責任,親自擔任委員會召集人」。

據了解,直到11月19日蘇主席首次告知謝院長,將自行兼任委員會召集人之前,謝始終以為自己將承擔大任。蘇的臨時變卦,原因可能包括以下:

一、擔心獨派反彈串連,導致綠營內鬥、進而造成民進黨分裂。

二、在2014年地方選舉之前,蘇只想聚焦內政,不想挑起兩岸爭議。

三、擔心謝擔任委員會召集人,將搶走蘇獨享的民進黨領導人光環。

四、擔心謝主導的兩岸交流,將剝奪蘇2014年以後的兩岸突破機會。

五、擔心謝因此坐大,重新崛起黨內,2014年可能與蘇角逐黨主席。

六、擔心謝蔡再度聯手,使蘇再次輸掉2015年民進黨總統初選。

畢竟,即使蘇認為謝的「憲法各表」將引起黨內爭議,因此不宜出任委員會召集人,蘇也不一定要自己兼任。蘇派大將柯建銘為了幫蘇辯護,聲稱「蘇是現階段黨內最大公約數」,其實並不公道。相對於蘇主席,長期主導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蔡英文,恐怕才是現階段民進黨有關兩岸政策的最大公約數。但蔡正是蘇邁向2016的最大對手,權力格局向來不大的蘇主席,防蔡唯恐不及,豈有可能學習歐巴馬重用希拉蕊的寬廣胸襟?

事實上,早在蘇拒絕謝長廷之前,就透過幕僚放話將邀請蔡英文擔任主委,試圖搶在蘇謝破局之前,率先引發蘇蔡破局。蔡陣營於11月18日嚴詞否認,痛斥「蘇訪蔡既未提及主委事宜,也沒有邀請蔡擔任主委」,希望「黨部幕僚在發言時應先確認,以免造成各界誤會」。蘇陣營的權力格局,由此可見一班。

軟釘子陸續浮現,蘇布局大亂

如此矮化中國事務委員會功能,如此臨時變卦更換召集人,蘇原本以為只要拋出「團結為大局」的政治大帽,謝只能如期擔任委員,其他人更難以拒絕。孰料,蘇的臨時變卦太過傷人,謝決定以「身為中常委、決策功能重疊」為由讓賢,讓蘇意外碰到第一個軟釘子。

但謝的奮力一擊,卻立刻引發連動效應。獨派領袖游錫堃也是中常委,謝既已表明不參加,游在委員會也失去最具代表性的路線對手,自然也失去參加興致。更重要的是,蘇游並無合作淵源,2011年民進黨總統初選,游力挺小英,加上游有意參選2014年新北市長,但蘇另有所屬,蘇游矛盾可說方興未艾。謝婉拒之後才一天,游也以「原本就反對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為由,讓蘇碰到第二個軟釘子。

謝游相繼拒絕出任委員,等於抽離民進黨的二分之一力量,委員會的成立基礎已經搖搖欲墜。蘇為了力挽狂瀾,目前除了蔡英文已經確定出任委員之外,陸續浮現的邀請名單,可能包括以下七類人選:

一、新潮流系:洪奇昌、吳乃仁、賴清德、陳菊

二、扁系:陳唐山、許添財

三、立院黨團:柯建銘(蘇系)

四、獨派大老:姚嘉文、辜寬敏

五、前副總統呂秀蓮

六、前海基會董事長張俊雄

七、黨主席參選人:吳榮義、蔡同榮、蘇煥智、許信良

其中以長期關注兩岸議題、態度務實的民進黨第一大派系新潮流,特別令人關注。筆者判斷,在謝游相繼婉拒出任之後,新潮流恐怕也會轉趨低調,避免佔有委員會太高比重,擔心一旦委員會淪為不倫不類,自己反將陷入尷尬局面。事實上,新潮流理論大師林濁水已經表示,他將提議把中國事務委員會,從常設機構改為臨時編組,並在完成「擬定對中基本態度」、「設定戰略目標」、「確立民共交流原則」等目標之後,立即解散。以此推估,除了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之外,兩位屬於新潮流系的直轄市長恐怕也未必參加。

果真如此,蘇主導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不但謝游兩人缺席,還可能加上新潮流聊備一格,三大派系都意興闌珊,不但將導致委員會未舉先衰,更將造成委員會徹底空洞化,毫無實質意義可言。可預期的是,勉為其難參加的蔡英文,將要與比中常會更缺乏代表性的各路大老共聚一堂,除了盍各言爾志的聯誼之外,這樣虛有其表的委員會,還能如何期待!

好棋變壞棋,盟友變對手

謝訪中帶來民共交流的空前契機,引發各界對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正面期待,蘇即使擔心謝的「憲法各表」將引發爭議,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內鬨,蘇仍可放大格局,跳出權力算計,邀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最大公約數蔡英文,出任委員會召集人共襄盛舉。果真如此,不但民進黨的兩岸能見度將大舉提昇,蘇主席的民調也將水漲船高。

但蘇主席的謹小慎微,「寧可保守,絕不冒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珍惜現狀,穩定為先」,卻使他陷入權力算計的泥淖不可自拔,原本一盤可以整合全黨共襄盛舉的轉型好棋,竟在他決定一人獨攬的最後決定下,瞬間淪為一盤全黨派系大亂的必輸壞棋。

誠如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所說:「蘇貞昌習慣將一手好牌打到輸,愈在乎就愈謹慎、愈謹慎就愈失真、愈失真就愈沒自信,於是友群失望散去,自己獨嘗落寞。如此現象從2007年反覆重現,上天不斷給他熱帶氣旋,他卻不能迎風而起。他總是猶豫再三,最終回到習慣的溫暖角落」。

洪智坤還預言,蘇決定一人獨攬,「勢必逼得謝長廷與蘇貞昌分庭抗禮,各自以不同論述爭取認同,黨內共識將更難凝聚」。他最後諷刺說,蘇「把朋友搞成對手,這也不是普通能力」。

筆者早在今年8月3日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謹小慎微的蘇主席」,指出蘇主席兩年任期所設定的戰場,原本就只有三個安全領域:

一、制衡國民黨,國民黨犯錯,就是為民進黨製造取而代之的機會。

二、推動內政改革,導向2014年地方選舉,避開敏感的兩岸爭議。

三、擴大黨內結盟,爭取2014年黨主席連任,2016年總統提名。

問題是,光是訴諸「制衡、內政、結盟」三大安全戰場,並不足以擴張民進黨的政黨版圖,充其量只能鞏固民進黨既有的45%老本。10月初,TVBS「政黨信任度」民調顯示,儘管從今年4月到10月,民眾對國民黨信任度從41%降到34%,但與此同時,民進黨信任度也從35%降到26%,民眾對國民黨的不信任,並未轉為對民進黨的期待。蘇主席的謹小慎微,已經證明完全領導失敗。

如今,蘇主席再次重演「好棋變壞棋」、「盟友變對手」的悲劇戲碼,民進黨即將再起的派系紛擾,已經有如山雨欲來。權力很弔詭,什麼都想自己來,最後反而什麼都沒有。蘇想一人獨攬,最後恐怕再度回歸孤芳自賞的角落,這不但是蘇的個人悲哀,遺憾的是,也將是民進黨難以邁向執政的悲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