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青年環境大使 改善污染創商機

立報/本報訊 2012.11.25 00:00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曼谷郵報》報導,環境大使運用青年的活力及創新,協助改善亞洲環境清潔,並試圖創造新商機。西爪哇省的芝帕萊(Ciparay)與班嘉隆幹(Pangalengan)2個村莊,當地女性投入裁縫與市場銷售的織品事業。這個創新的點子,不只是為了減少紡織產業的浪費,同時也提供持久工作機會給當地女性。發想者並不是紡織產業的從業人員,而是一名就讀萬隆理工學院(Band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大四化工系學生。何蘭達(Vincentius Dito Krista Holanda)與印尼及亞洲的許多青年一樣,都希望自己對靠著天然資源而迅速發展的國家能有所貢獻。來自亞洲9所大學的學生,近日帶著他們根據不同環境問題想出的計畫,一起參加了德國拜耳集團的青年環境大使(Young Environmental Envoys)考察團。廢棄織品再利用何蘭達表示,印尼處於發展階段,工業廢棄物不斷增加。在西爪哇省的家鄉,他看見紡織工廠的廢料未能妥善管理,隨意焚燒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至大氣中。他決定,要把這些廢棄的織品轉化成金錢。他開始蒐集紡織工廠不要的廢棄物,今年5月自己成立一家名為象神時尚(Ganesha Fashion)的公司,聘僱2名村莊婦女製作剪裁,將商品銷售到市面上,預計11月底能大量生產。他與研發團隊共6人,向全球金融管理服務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報告他們的營銷計畫書,該公司協助全球的社會企業,也提供財務諮詢。何蘭達將他所蒐集的廢棄材料組合成新服裝,每月超過1百公斤的廢料可再製成1百至150件新樣式的產品,每一位當地婦女每月能賺到40萬到60萬印尼盾(約新台幣1,210至1,820元)的收入。在這2個村莊的女性,大多在外務農,主要栽種樹薯,她們得砍伐樹木以開墾新的可耕地。身旁堆滿廢棄物的何蘭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不是做生意的永續方式,我找到減少廢棄物的靈感,當我成為一名化學工程師之後,想要擁有一間可以處理紡織廢料的工廠,那才是永續的工作,人們可因此不再砍樹。」何蘭達的計畫現在聘請20名女性,8人負責裁縫,其他人則負責銷售推廣。他計畫2年內可創造130個工作機會給其他村莊,也希望一旦廢料減少,碳排放量能跟著降低,創造更多持續的工作機會給印尼人。森林漠化與廢氣排放成為印尼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時,印度則有潔淨水資源及環境衛生等問題有待解決。種植藻類 清理污水印度科技學院化工系4年級,一位叫高拉夫(Gaurav Maheshwari)的學生表示:「水排放入河流時沒有先經過適當處理,導致環境被污染,威脅人們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在人口較少的地區,不合標準的污水偷排情況嚴重,此污染代價要比市區還高。而他提出以天然、永續的方法來處理水資源的方案。」高拉夫開始在不同的廢水裡種植藻類來清理廢水。在試驗中氮的濃度下降了,他也得到了可用於發電的生物質(biomass)。他在完成研究後,計畫要推廣到地方政府。他說:「即使是在新德里,個人衛生與環境衛生一直是印度的問題。我做完實驗後,發現這個辦法可行,有利的地方是我不只以自然方式使用水資源,也獲得可利用的生物質,我可以告訴印度人如何自己製作。」水在新加坡也是相對稀少的資源,除了向鄰國馬來西亞購買,國內唯一能自然獲取的來源只有雨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購水合約於2061年到期,如果屆時不延長合約,新加坡勢必要發展其他獲取水源的方式。浮動濕地 淨化水源就讀義安理工學院(Ngee Ann Polytechnic)環境與水利工程學系的學生羅玉蕙(音譯)設計一個浮動濕地(Floating Wetlands)計畫,用來淨化被污染的水源。她在受到土壤硝酸鹽和磷酸鹽污染的池塘做實驗,以植物復育法(Phytoremediation)的概念,使用不同植物以天然方式吸收有害物質。測試出池塘中受到何種物質污染後,她在花園裡設置一個竹子製成的平台,在平台鋪上土壤種植植物以吸收污染物質,而這種作法也可以利用多餘的竹材,人們往往使用焚燒方式處理這些廢材,結果造成空氣污染。羅玉蕙發現,浮動濕地的計畫執行結果不僅讓環境潔淨,也吸引了過去不曾出現的蜻蜓與幼鳥,豐富了生態多樣性。她說:「1平方公尺的浮動濕地約需要新幣27元(約新台幣643元),這個比傳統使用化學方式來淨化水源來得便宜。」羅玉蕙計畫將實驗擴大執行,在學校內的池塘內進行,亦可當作教材,並把實驗記錄張貼在部落格,上面還有詳細解釋。「我希望將這個作法盡可能發布出去,讓社區與學生理解到照顧我們環境的責任。」她說。在致力發展經濟的當下,亞洲受到無可避免的環境衝擊。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今年6月在里約高峰會前夕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五》(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GEO-5),預期至2030年,亞洲太平洋地區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估計占全球45%,大部分來自工業活動與交通運輸。上海交通大學大三學生盧燕修(音譯)認為,中國大陸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國家需要工業活動,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護環境,太多人仍認為這是相斥的2件事情。然而,她相信政府試圖在第12個5年計畫下,發展出一套永續辦法,也許過程在過渡期會很緩慢,但她相信中國大陸的工業結構會受到改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