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早療服務 偏鄉輸在起跑點

立報/本報訊 2012.11.20 00:00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早期療育服務推展多年,但在偏鄉、原鄉部落,進展仍有不足。20日在立法院由立委陳節如、劉建國,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舉辦「早期療育服務品質與成效的過與不及」公聽會,邀請早療服務相關團體與主管機關商討政策不足之處。服務不能被切割多位參與公聽會的醫師與早療服務社福團體都指出,早療服務的精神應該是「孩子在哪、團隊就該在哪」,但隨著政府組織改造與業務調整,早療服務以及其後可能相應需要銜接的特教、身障、長照等相關配套措施,分散在各部會,有不同的組織職掌,讓照顧者疲於奔命,必須在工作和照顧特殊需求的家人間兩頭燃燒,身心俱疲。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長林惠芳、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特助潘若琳都提到,早期療育服務本應結合教育、醫療、社會福利資源,但在政府組改後工作切割:「需要接受服務者不是機器人,不能被『切割』。」呼籲官方應加緊橫向聯繫資源整合,讓教保、幼教、早療服務相關人力資源可以在各年齡階層、各單位流通。偏鄉資源 寡而不均包括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總幹事胡宜庭在內多位與會代表皆提到,目前許多家長將療程偏重在醫療服務,卻選擇了太多重複資源,對孩子沒有效用;但誰有這個權力告訴家長,其實不需要過多醫療復健式的服務,以免造成健保浪費?台大社工系兼任教師劉瓊瑛要求,政府應積極關注社工人力不足問題。花蓮慈濟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梁忠詔說,在偏鄉的早療服務的「寡、不均」情形更嚴重,地理位置關係,偏鄉與原鄉都有同樣問題,醫療資源欠缺、小孩錯過0到3歲的關鍵療育期,或是身邊的成年人不曉得而未通報評量。他也提到,早療服務團隊定期要進入偏鄉巡迴服務,但次數有限,且部分個案並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評量。梁忠詔說,現在的評估都會加入族群及地區的文化差異,例如不同族別的孩子,因其家庭成長環境不同,會說的語言、認得的事物不一樣,是在評量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家長也要接受教育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特別提出,早期療育過程不只專業團隊以及孩子,家長參與以及接受教育成長、訓練更是重要,但目前職場條件無法做到讓父或母陪同孩子在0到3歲時一起進行療育過程,影響療育執行成效。內政部兒童局主秘陳坤皇回應,目前兒童局有提供6縣市共7個早療服務療育據點,有專業人力團隊進駐,除了提供在地服務,也會巡迴出診到鄰近需要協助的鄉鎮。公聽會後,由立委陳節如要求,因早期療育、特殊教育、身心障礙者協助橫跨多部會執掌,要求教育部、兒童局、衛生署應在期限內提出改善方案,再度協商檢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