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學者:bumbler非譯笨蛋

中央社/ 2012.11.20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英國「經濟學人」以「bumbler」描述總統馬英九,學者認為該詞侮辱意味較低,不該翻成「笨蛋」,翻成憨慢、窮忙較合適。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Ma the bumbler」為題撰寫馬總統的報導,「bumbler」被部分台灣媒體翻譯成「笨蛋」,引起軒然大波。

外交部發言人夏季昌今天表示,「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齊格勒(Dominic Ziegler)昨天回覆電子郵件給駐英國代表處,認為將「bumbler」譯為「笨蛋」是誤譯,原意是形容行事猶豫或略帶困惑,無侮辱之意。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解釋,「bumbler」一詞出自於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孤雛淚(Oliver Twist)」,裡頭一位管理小吏的名字Mr.Bumble。由於小說太有名,詞彙便被後人引伸流傳下來,情況類似魯迅「阿Q正傳」的「阿Q」。

陳超明表示,Mr.Bumble的形象是一個胖胖的小人物,做事情比較不俐落、不得其法,對於很多事情感到無能為力,不算是壞人,辦事也還算認真。「Bumbler」在台灣的語言脈絡中,或許可以翻譯成「憨慢」、「窮忙」,但不適合翻成帶有辱罵意思的「笨蛋」。

世新大學英語系客座教授李振清表示,台灣部分媒體的翻譯過於否定,「bumbler」其實與智力無關,比較是形容一個人諸事不順、動輒得咎、處處受挫的狀況,「和IQ(智商)無關,和魄力、果斷比較有關。」

李振清表示,英語比較常見罵人智商低的詞彙是「stupid」,例如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競選時,即以「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在經濟)」攻擊尋求連任的布希。另一個常見的詞是「silly」,但使用時,多帶有一些憐憫的意味。

另外,「incompetent(無能)」也會被用來形容政治人物,李振清說,「incompetent」的語意更重,一般媒體評論不會輕易使用。上述這些詞彙,辱罵意味都比「bumbler」還要重上許多。

陳超明認為,英國人用調侃、嘲諷式的詞彙來評論政治,是很常見的事,其實不必太嚴肅看待,「就像我們的綜藝節目,常常滑稽地模仿外國領袖一樣。」

陳超明說,以「bumbler」形容馬總統,放在英國的文化脈絡下,其實沒那麼嚴重。只是這回台灣媒體不適當地翻譯成「笨蛋」,又被套進傳統儒家思維下審視,才會造成誤解。這事件顯示台灣社會的國際觀、國際經驗,仍有可以加強的地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