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震劫後的蛻變 呂理全讓石岡古農倉不再是燙手山竽

台灣好新聞/ 2012.11.19 00:00
記者黃玉鼎/台中報導

臺中市石岡區「石岡古農倉」是一處文化至寶之地,躲過九二一震劫的日式木材建築物,在石岡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呂理全的熱心奔走推動之下,總算被列為地方的歷史建築物之ㄧ,增添地方一處景點,也成為民眾認識早年農村生活的場所。雖然在臺中縣市合併的過程中,古農倉的管理一度成為農會燙手山竽,不過在呂理全毅然租下古農倉旁的倉庫進行管理維護,並為遊客導覽解說,現在的古農倉已經人潮絡繹不絕。

圖說:石岡古農倉外觀古樸,躲過震劫蛻變為歷史建築景點。(記者黃玉鼎攝)

石岡古農倉位於石岡區萬安里農會大樓後方忠孝街旁,興建於日據時代,面積約二百坪,採用竹篾、木板建造,高三層樓。石岡區早年居民以種水稻為主,這座農倉成為農會為農民碾米的地方。但至民國七十年代,區內幾乎沒有水稻生產,農倉也就荒廢。

九二一震災後,原本要被拆除的古農倉能保留下來,並修建賦予新的意涵,成為一個社區總體營造最好的範例,也增添地方一處休閒旅遊景點。背後的推手,就是住在古農倉對面的石岡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呂理全。他說,穀倉在農業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石岡區地區早年是以水稻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古農倉可說是整個地區賴以生存的命脈,記述當地舊時人文風景,深具歷史及教育意涵。

呂理全表示,由於古農倉的產權屬於石岡農會,都市計畫中該地段並已變更商業區,對於農會的立場而言,當然是拆除古農倉最有利;因而,爭取保留古農倉這座老舊建築物的過程困難重重。首先要說服農會理監事與總幹事,繼而要爭取修建經費。幸好,經過一場世紀大震災之後,農會理監事會等相關人員都深深體認到地方古老建築所剩不多,而同意保留這座震劫後倖存的古農倉。

接著,就是爭取修建的經費,呂理全熱心奔走,並透過各級民代管道向農委會、文建會等中央單位爭取補助;終於獲得行政院文建會、台中縣九二一重建基金會補助公所辦理修建保存古農倉,同時配合石岡老街的重建,才讓石岡古農倉列為前台中縣八大歷史建築物之一,展現新風貌。

圖說:石岡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呂理全,為學童導覽解說。(記者黃玉鼎攝)

詎料,在臺中縣市合併之前,古農倉由鄉公所代管,公所無法長期派員進駐管理,而由圖書館兼管,但圖書館人員不足,只好請出「鐵鎖將軍」把守。呂理全不忍見古農倉經常大門深鎖、遊客常不得其門而入,乃向公所拿鑰匙開門,義務為遊客導覽解說。

縣市合併之後,古農倉的管理權又交還石岡農會,使得古農倉成為農會的「燙手山芋」;為此,呂理全毅然租下古農倉旁的倉庫,除了管理維護、為遊客導覽解說古農倉,並推廣「減碳救地球」的環保觀念,設置「環保概念生活展示館」,並結合石岡區農會展售竹製生活器具與用品;也展出億萬年前「恐龍」化石、「大蜘蛛」化石。化石係於二十幾年前自澳洲出土,整個化石的身體結構相當完整,長約十六尺、重逾一噸,希望藉由人潮的湧入來活化這座歷史建築物「古農倉」。

圖說:億萬年恐龍化石。(記者黃玉鼎攝)

古農倉內除了碾米轉輪、器材、階梯、儲穀室都維持原貌,也展出古農具,紀錄了石岡區水稻耕作時代的農業生產情形,常讓參觀的老輩人士揭開塵封的回憶。到石岡區古農倉參觀,除了可一窺早年農業社會碾米情形外,也可看到許多竹子製品,舉凡竹桌、竹椅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琳瑯滿目都是用竹子加工製成,製品不但呈現古樸樣貌,最重要的是深具環保概念。

圖說:環保概念生活展示館,推廣「減碳救地球」的環保觀念。(記者黃玉鼎攝)

近年來,地方盛產的椪柑價格低迷,甚至出現滯銷窘況,為協助果農開拓銷售管道,呂理全挑選石岡地區未施農藥的椪柑,研發製作「橘子酥」、「酸柑茶」;由於甜酸適中、橘香濃郁、口感特殊,推出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成為深具地方特色的伴手禮,到「古農倉」參觀的遊客,都不忘帶些回去當伴手禮。

圖說:甜酸適中、橘香濃郁、口感特殊的橘子酥伴手禮。(記者黃玉鼎攝)

前往石岡古農倉交通:南北遊客可從國道中山高速公路下國四號道路,銜接台三線豐原區豐勢路,再左轉往東勢方向約六分鐘可抵石岡區,至石岡區圖書館前彩虹橋左轉進入忠孝街,就抵達古農倉。

更多:台灣好新聞:http://yam.taiwanhot.ne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