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在這裡讀懂基礎教育國際化

立報/本報訊 2012.11.18 00:00
■黃金魯克日前,以「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為主題的「2012年國際遠程教育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開放大學承辦,是「2012中國國際教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會各國開放大學領導和遠程教育專家的交流表明,教育變革與信息技術進步的「聯姻」正在迫使高等教育走向更為深刻的變革——「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球公民,但全球公民不是指會說英文,會用計算機,能在全球旅遊,而是當一個克什米爾地區的女孩通過互聯網與哈佛大學的老師對話時,才意味著全球公民時代的到來。」國際組織「課程基金會」首席執行官、英國著名課程領導力專家彼得•赫爾•瓊斯先生,日前在「中英聯合基礎教育國化項目負責人高級研修班」(長沙站)上講課時這樣表示。與時俱進 接受高科技教學「作為基礎教育國際項目負責人,首先必須認識到,兒童教育旨在使兒童的個性、天分、心智與身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彼得表示,對他們的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更是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事情。毫無疑問的,這意味著基礎教育國際化需要協同創新。彼得告訴記者,協同創新的核心是把孩子當作大家共同的孩子,而不是個人的孩子,否則,很容易造成我們是獨立的、競爭的關係。在研修班現場,很多基礎國際項目負責人都用手機拍下彼得講課的內容,而彼得也用手機拍下現場的照片。曼徹斯特一位校長請他發送幾張中國教師在課堂上的照片供其研究。因此,彼得強調,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手機等高科技產品,以改善學習。未來的課堂通過互聯網上網絡公開課,並下載各種各樣的學習軟件,甚至可以將全世界最優秀的教師請進教室,彼得認為這對教師提出了挑戰。彼得強調,教師必須接受並面對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同時,教師需要轉移重心,側重於教授孩子善良友愛、樂觀勇敢等情商類的學習。培養國際觀 未必要出國走出國門是教育國際化程度的參考指針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怎樣讓更多普通學校的普通學生,能夠不出國門而具有全球視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研究員,在研修班上介紹國外基礎教育國際化經驗時指出,其實世界各國大同小異,但總體而言,國外的學校不側重於與外界建立聯繫,而是更關注將相關內容通過課程設置,滲透到每個孩子語言、數學等每一堂課和校園活動中,側重於培養孩子的世界公民意識。「同時,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必須注重學生的主動思考。」王素表示,在國外一些學校,課程的設置是優質教學的基礎,老師會按照教學大綱靈活的編排上課內容和形式,培養他們的主動思考能力。此外,課堂是學生學習以及實踐的陣地。王素認為,學校可以嘗試打破傳統教學時長,給學生安排儘量充分的課堂實際操作以及活動時間,不必規定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老師必須講授多少知識點,讓學生在發現學習中體驗收穫知識的快樂。例如,荷蘭的中小學非常注重提供貼近自然的教學環境,讓兒童能夠以自己為中心來學習。國際測評 應該是全方位考查當前,世界上有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等眾多國際測試與考試,如何對待這些測試和考試,無疑是基礎教育項目負責人的必修功課。王素認為,教育國際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變成目的,就會走進「考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惡性循環。例如美國《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頒佈後,學校只考3門課,很多老師認為其他選修科目不重要,所以不用心教。「考試是通過一種程式化的手段來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用設計出來的考題來考查學生的水平,這種考試考的是學生短期記憶能力,並沒有太多價值。」彼得說。他表示,有些是需要考試的,例如拼寫、乘法口訣等。然而,對於藝術考試等,一個評委會很快與另一個評委達成共識,這時兩者的評價的準確度達到99%,但傳統的考試模式只能達到50%。彼得認為,隨著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推進,未來的考試模式應該是對學生全方位的考查,而非短短的45分鐘所能考查出來的。太多時候,我們重視我們所測評的,而不是去測評我們所重視的。對此,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教育交流項目總監王海燕在總結時表示,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們應當更關注自己的公民,關注本國學生潛能的發揮。國際化是只一種手段,是通過國際合作使本國的教育更好地發展。據瞭解,本次研修班由英國大使館/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和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聯合主辦,來自全國55名資深教育國際項目負責人齊聚一堂,就基礎教育國際化相關話題與國際項目專家面對面。▲湖北保康縣一間學校裡的學童,攀爬著校內的一堵牆壁,圖攝於2007年2月28日。(圖文/路透)中國教育報11月5日8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