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首獎得主致詞

自由時報/ 2012.11.18 00:00
短篇小說首獎:辛曉嵐 以母鄉書寫掄魁

擔任國中老師,以〈邊境Storegga〉拿到本屆短篇小說獎首獎的辛曉嵐,感謝自澎湖遠道同來參加典禮的父母,「有他們,我才能站在這裡」,也感謝文學獎的創立,她才能參加並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更感謝東華大學的求學經驗帶給她創作文學的養分與動力。

這篇以澎湖為場景的作品,她認為是因為「創作者無法離開自己的生活經驗」,辛曉嵐僅費一天時光即完稿,這極短的創作時間與其說是神來之筆或是自動書寫,事實上是「故事醞釀在腦海內已久」,只待適當時機以文字寫出故事;她更透露小說也是紀念自己九年前的初戀,而原本心中過不去的檻,竟也隨著作品的完成而輕易跨越。

辛曉嵐坦言當初參加比賽,是源於自己已離開東華大學多年,想透過比賽來「確認自己在文學的位子可以到哪邊」,而這次能得獎對她而言也只是創作的起點,直到現在,她仍不斷地在問著自己是否僅是迷戀故事,但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創作者呢?

不管答案如何,於短篇小說獎一舉奪魁的辛曉嵐,正如其所言:「獲獎如同獲得一張通向遠方的火車站票,希望可以到達過去一直眺望卻從未到達之地。」 (記者楊媛婷)

散文首獎:王盛弘 用深情文字榮耀母親

以〈種花〉一文奪下本屆散文首獎的作家王盛弘,睽違五年再次參加文學獎比賽,仍然選擇他心裡「台灣文學獎中水準最整齊的林榮三文學獎」當試金石,對於何以再回到「文學競技場」,他說:「我時時將自己歸零,視自己為寫作上永遠的新人」;再者,「我強烈主張,文學獎不是新人獎。在匿名審查的機制下,弭平了資歷與知名度的差異,在同一個平台上比拚。」有了作家們參賽,既豐富文學獎作品,「提供評審委員更多選擇機會,也將刺激評審過程更加戰戰兢兢。」雖然參賽過程令他非常緊張、猶豫,甚至想過棄權,但也同時有一種久違了的青春、興奮感。

〈種花〉以含蓄而節制的文字,書寫一個鄉下不識字的母親,儘管不懂「同志」這辭彙,但她可以隱約感覺到兒子的情感狀況,卻選擇不說破,「她一定也經過非常大的煎熬,最後仍無條件地接受。」

也由於黃春明的台語文事件,王盛弘開始思考:「我該如何將台語文放進我的創作中?」他買了五本參考書、比對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我發現通篇使用台語文寫作太困難,所以我僅選擇在對話中使用。」而選擇台語用字的規則是,「我不用正確可是太難懂的字;我要用正確但大家又讀得懂的字。」他逐字修改,花費超過半年以上的工夫,果然獲得評審讚賞。(記者孫梓評)

新詩首獎:黃岡 掀開不被看見的角落

今年才開始提筆寫詩,投過幾個文學獎但鎩羽而歸,如今仍就讀交大社會文化研究所的黃岡,卻以一首透過原住民小男孩眼光看待部落開發問題的〈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奪下本屆新詩獎桂冠。

從東華中文系畢業,至研究所就讀之前,她曾有一年時光往返於花東縱谷,擔任國小代課老師,她說:「每當我護送孩子的路隊回家,都很有感觸。」一條山路,將原住民部落切成兩半,當然也帶來生態的改變。她觀察著「這樣一個台灣角落不被看見的事情」,得獎了,代表「這社會有一些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這比得獎更令她高興。

這首得獎作品,「是我偶然的一氣呵成的詩,並非為了文學獎刻意寫的,朋友覺得寫得不錯,就投投看。」詩裡輕快、天真的眼光,是她刻意的選擇,「我覺得以小孩子的眼光去看大人爭辯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孩子並不真的理解成人世界遭受怎樣的破壞,但他們的眼神,卻能直戳核心。」她強調:「其實這首詩並非反對開發,而是當開發無法避免時,不要忘記你的本性。」(記者孫梓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