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傀儡戲的消失與重生

中時電子報/江慧真/調查採訪 2012.11.18 00:00
今年暑假,台北兒童藝術節上,一隻栩栩如生的虎偶跳上舞台,擠臉弄眉逗趣萬分,這場「不及格的虎姑婆」戲碼,讓台下觀眾大嘆驚奇,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還沒親眼看過什麼是「傀儡戲」。近半世紀來,傀儡戲在台灣由盛轉衰,幾乎就要消失不見,那是埋藏在傳統民間習俗裡一段隱晦的禁忌史,也是貫穿高雄薛家三代的傳承故事。

「傀儡戲的精神就在那條線,生旦淨末丑的人生,悲歡離合的情感,全繫在這些抽動起伏的線上!所以,我們要天天和線培養感情,天天和線講話,引線、結線、解線、舞線,就是操偶者的戲夢人生。」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第三代團長薛熒源感性說著。

薛朴創錦飛鳳劇團 傳承三代

早在一九二○年,薛朴創立了錦飛鳳劇團,以表演布袋戲為主、傀儡戲為輔;傳到第二代薛忠信,傀儡戲分量開始加重,舉凡民間結婚祝壽、周歲滿月、神明生日或拜天公,加上新居落成和新廟啟用的「謝土儀式」,都會找上傀儡戲班演出,「老人家心目中,早期傀儡戲地位是最崇高的,甚至連布袋戲都比不上。」

傀儡戲歷史悠久,源於東漢時期,自宋代後更各自在宮廷、民間發展,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年歷史,戲劇文化的底蘊深厚,隨後逐漸衍生出布袋戲和高甲戲(類似歌仔戲)等多元戲種,早年隨著福建的泉州、漳州移民傳入台灣。根據民俗專家江武昌的考據,台灣南北懸絲傀儡戲流派不同,南部、金門的傀儡系統較偏泉州風格,造型約只有六十公分;北部戲團則主分布在宜蘭,傀儡造型較大,約有八十公分高,則屬於漳州系統。

一九八○年代後,傀儡戲劇逐漸沒落。薛熒源說,傀儡戲原本就是「喪家樂」,主要表演於喪葬儀式讓喪家解悶,或者用於消災解厄儀式,既然扮演「驅除邪煞」的角色如跳鍾馗等,不免就和普度、車禍、壓火(火災)、災難等有關,儘管北部多用於避邪喪事,南部多為祝壽喜事,「但老人家總是怕小孩子因此被『抓交替』,開始將傀儡戲視為禁忌畏途……」

喪葬演出被視禁忌 逐漸沒落

隨著父親南征北討,傀儡戲有其固定儀式馬虎不得,薛熒源國小五年級便開始學習:先學如何請神、念咒語,接著開始背劇目、唱樂曲,不管是《一門雙喜》、《狀元回府》、《七子八婿》還是《郭子儀封王》等劇都要倒背如流,最後才到真正操偶階段,「操偶的難度在於手感的到位,特別是走路的姿態,你要和傀儡化為一體,心中揣摩自己怎麼走,戲偶才能怎麼動。」

原本只是玩票,不料父親卻驟逝。一九九三年,薛熒源夫妻接起戲團重擔。眼見傀儡戲一步步沒落,他覺醒,唯有跳脫傳統形式,走向藝術性質的公演,才可能讓傀儡戲起死回生。有鑑於父親傳習的不足,薛熒源開始求助國內專家學者創新改革,甚至踏上大陸福建泉州,開始了他的「尋傀儡之根」旅途,先是找上中國譽有「國際木偶大師」之稱的泉州木偶劇團名譽團長黃奕缺大師(二○○七年去逝),拜其副團長林文榮為師,從扎實的硬底子學起。

跳脫過去儀式流程 靈活呈現

跳脫過去儀式性的流程,錦飛鳳的傀儡戲開始有了現代元素。薛熒源說,過去傳統傀儡多只有十六條線,為讓動作更傳神靈活,現在最多加到卅六條,以《鍾馗醉酒》戲碼為例,「鍾馗拿起酒壺,往另一隻手倒酒,醉了以後拔劍而出,揮舞後又插回去,靠技巧性表現出他的雄壯威武。」而演出戲碼的劇本,也增加到四十二本「落籠簿」(傳統戲曲古本)和五本籠外簿(新編改本)。

十三年來,錦飛鳳劇團已連續入列文建會網路劇院表演團隊及高雄政府傑出表演團隊,除積極參加公演,薛熒源也進駐國中小校園表演教學,為的就是從孩子心中扎下傀儡戲種子。

打造傀儡戲文化館 年底完工

今年底,薛熒源在高雄市阿蓮區打造的傀儡戲文化藝術館即將完工,展覽區裡不僅收藏著薛家三代近兩百個傳統傀儡偶,戶外教學區也孕育著薛熒源的夢想,「讓傀儡戲進入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不再是不可碰觸的禁忌!」

(※「消失與重生」專題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