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後福島核電政策與健康風險」國際研討會後記

立報/本報訊 2012.11.12 00:00
■康世昊透過「法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的居中組織,以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協助,綠盟創立以來首次與中研院內部學術單位合辦的「後福島核電政策與健康風險」國際研討會順利於11月9日落幕。對於會議的召開,與會者多少預期能享見一次反核行動者與各領域學者間的深度交流,透過交流來豐富核能爭議相關決策的可能變革。就會議成果看來,這樣的預期實現了一半,體現在核能爭議引發行動的諸面向逐漸被視為重要的研究對象。相反的,對話未完成的另一半則也正因為就發表的論文內容來看,較多仍是行動者「僅」作為被研究對象的程度,尚未成為互相學習的夥伴。以上的遺憾一方面反映出是行動者累積下來的「反思核能—能源政策」知識多半未被學術研究者「吸收」,另一方面,則又更明顯是學術研究者對於行動者歷史的生疏。這個研討會也因此多少反映出,台灣現有的專業知識體系如何認識到反核運動對台灣能源政策轉向所作的正面貢獻,還留存許多待跨越的「里程」。當然,我們期望會議的討論能持續發酵,讓反核這個台灣社會史上歷時最長的公民行動也能成為台灣社會轉型中的重要知識資本。封閉的專業知識體系挫敗公共參與在研討會當中發表的文章總的來說有三篇都是和核能專業決策如何變成一個限制公共參與的官僚化政治體系有關,這裡亦借引其中一位法國學者Yannick Barthe的提示所明:核電與核廢的科技發展爭議反映的是如何能「民主化」民主 (democratisation of democracy )的問題。(註一)值得強調的是,幾位研究者關切的重點和結論之間若能有足夠時間互相對話,或許已經足以幫助公眾梳理出更清楚更具體的「核能為何不民主」的系統性思考。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范玫芳教授以參與原能會委託的公民會議諸事例為文本,指出台灣嘗試發展的審議式民主,面臨很大的瓶頸,即公部門委託單位多數未能正式提交公民會議結果作為行政執行依據。范教授的說法,就某種意義來說,已經足以描述公部門對公民會議效益的回應是「制度性放棄」。那麼,為什麼公民會議仍被期盼而不該放棄出走?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張國暉教授則提供對法國核能發展的研究,反思台灣反核力量可以集結施力的空間。他認為法國的核能產業集團已經形成一個自主的科技政治體制,再以此基礎發展從從專業工作位置到產業部門資源分配的系統 (亦可指涉「科技私有化」),於是回顧綜理這個發展過程就能發現到法國核能產業牢握政治變遷的脈絡。張教授結論指出,應該這樣理解「核能從脈絡來,反核自須從脈絡起」,其中兩項工作就是研究者應該要從事核能史的耕耘,還有就是掌握東亞核能史的脈絡。核能爭議去脈絡的脈絡化但是以上的研究在研究動機與研究架構上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反核運動對擁核專業官僚體系的批判,以及各式各樣抵抗核電專業霸權的行動從分析對象上遺忘了。換句話說,如同傅大為教授提出的,為什麼法國的反核運動並沒有能挑戰成功,改變法國成為全球最高的核電依賴度的國家? 無論研究者在試圖理清什麼樣的公共參與性是可能的?結構上的障礙在哪裡?無法跨越的侷限在哪裡?都應該先陳述,各國核能發展史上曾經出現的反核運動壓力及其訴求,為什麼在其國內挑戰核電霸權失敗? 如此才能進一步鋪陳,所謂更多資訊開放更多元思考面向的參與式民主,為何就可以是未來解決核能爭議的重要機制。▲「因應日本福島核災我國能源政策檢討公聽會」2011年4月26日在台北舉行,反核團體成員在公聽會場外高聲抗議,質疑核能政策。(圖文/中央社)幾位學者的分析裡,多少都有凌空飛來一筆對核能爭議如何朝向權力平衡的建言,卻又無視於其抽象的建言,反核團體早已有所行動,卻也未必見成效!在台灣的例子上,根本的權力不平衡之一就受限於反對者能否不斷地生產具科學形貌的核電專業知識,以求能擠身封閉專業知識政體勉強開放的舞台 (各種形式公共參與),進行知識詮釋權的近距離搏鬥?核能產業發展詮釋權:數字、時間與趨勢相對的,受邀請來台的國際能源趨勢獨立研究者Mycle Schneider的趨勢分析,很快的能提供上述公民參與思考機制與專業官僚體制最鮮活的相對參考案例。 Schneider嘗試建構的是一個核電產業發展的大歷史觀,以此對抗核電產業豐沛資源下,層出不窮的各種宣傳手法。其知識體系上學習的優點簡列如下:(1)歷史的大趨勢,給予一個強大的難以辯解的客觀事實,是長期的持續的下降。即使有個別的變化,也並未能改變這個趨勢。從核能佔全球總發電量比持續下降、核能發電成本持續上升、興建中核電廠計劃完工延遲時間持續增加、核能技術的學習曲線持續負向成長、核電公司股價的持續下滑、核電公司信憑持續下滑、全球投資核能資金持續下降等,(2)利用核電發展歷史趨勢來支持進一步論證:垂直的集中的觀念是昨日的意識形態,當下則已進入革命性轉型的中途—水平的分散的發電供給。還應該一提的是,Mycle還向我們展示出一種過去參與核電爭議時不同的姿態,也就是獨立專業者的地位與自信,而毋須不斷抗議公部門的資訊不公開或資源不平等,間接造成反核者在各式會議中的角色限制。從這次會議呈現的台灣核電研究與反核行動的各面向來說,能發現學界的人有更多關心與研究的動機,讓人欣喜,如同台大社會學系吳嘉苓教授所言,過去對核能爭議的研究多集中在社會運動與政治機會的對話,我們可以期待未來有更多面向的性別、核電基層工作者健康風險、核電與核廢政策的公民參與,甚至是對台灣公務員體系的特色對核電政體形成的角色。後福島核災的影響力,仍然召喚著更多能源需求與社會變遷的開放性思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註一:礙於篇幅,這裡略過另外幾篇探討信仰與科學在貢寮居民在反核四運動上的呈現以及日本與台灣核電工人面臨核電風險與工作需求間兩難所發展的流行病學的論文。「後福島核電政策與健康風險」國際研討會全程影音紀錄可上Peopo公民新聞平台 (www.peopo.org/)線上觀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