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中共18大9日進入第2天,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團的談話受到媒體矚目。回顧他多年工作,言行作風頗具開創性,在眾多政治局常委熱門人選中,自有其實力。
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8日召開,外界最關注的當然是中共新一代領導層─18大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的誕生。
目前政治局常委有9人,有報導說,如果政治局常委維持9人,汪洋將會成為常委;如果常委人數恢復到過往慣常的7人,汪洋將會「出局」。
對於汪洋入常(進入政治局常委會),樂觀者指出,廣東與上海同為大陸最重要的經濟省市,又是改革開放的重鎮,作為省市的一把手,理應入常。
疑者則指出,前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卸任時,也沒有成為政治局常委,這說明廣東省委書記不一定可以入常。
無論結果如何,不少分析家認為,在大陸地方一把手中,汪洋近幾年治理廣東的手法相對突出。
汪洋是於2007年從重慶市委書記調到廣東,他在重慶空缺由薄熙來取代。汪、薄兩人就任後,大陸和海外媒體經常報導兩人存在競爭,產生「瑜亮情結」。
「瑜亮情結」可能是媒體的形容,但現實上,汪、薄兩人上任後的施政風格確實各有「精采」,兩人的消息經常見諸大陸全國性報章,讓其他省市一把手失色。
就汪洋而言,他抵達廣東後提出了「解放思想」及「敢為先」等政治口號。
在經濟上,汪洋提出「騰籠換鳥」和「雙轉移」口號,核心意義是提升廣東經濟的技術水準,淘汰耗能產業。
近年來,北京當局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不斷強調必須創新技術,以提升競爭力。從這個層面看,汪洋的「騰籠換鳥」政策走在大陸前頭。
在「敢為先」的口號下,中共廣東省委年初處理烏坎村事件的手法也是令人眼睛一亮。
有人認為,廣東在政治上更為重要的一個改革,是放寬對社會組織成立的限制。
年初起,廣東簡化社會組織的成立手續,免除申請成立的社會組織必須找到一個官方單位掛靠,這等同放寬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掌控,是大陸發展的一次突破。
隨著薄熙來下台,所謂「瑜亮之爭」告一段落;薄熙來的下台,以及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近年先後訪問廣東,都在在彰顯了汪洋的政績。
因此,汪洋成為政治局常委的機會不能排除,即使18大無法「入常」,未來仕途也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