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面對青年貧窮化:未竟之憾:日本勞動派遣的新階段

立報/本報訊 2012.11.08 00:00
■劉侑學日本經歷1990年代以來的不景氣,吹起後續勞動市場改革的風潮,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莫過於勞動派遣法的發展,就是一路沿著去管制的思維軌跡。但2008年下半季的金融風暴,沖垮彈性帶來成長的神話,也讓日本社會嚐到鬆綁派遣規範的苦果。去管制的後遺症 一推就倒日本自1985年制定《勞動派遣法》,初期對於可使用派遣勞動力的行業,採取正面表列方式,僅開放13項工作業務,隔年又小幅擴大到16項;直到1996年,日本政府又著手修正,增列為26種特定工作類別。後續更在1999年一舉將正面表列的限制規範,翻轉負面表列,甚至進一步於2003年開放製造業使用派遣勞動。一路鬆綁的結果,全然反映在派遣勞工數量的成長。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1999年鬆綁為負面表列之後,派遣人數即刻由將近90萬增加到107萬,後續數年都以20%的速度攀升,至2008年底已達399萬人,短短10年內就多出2.7倍。然而,2008年的經濟危機,勞動派遣成為企業承受動盪的壓力閥,可任意終止使用的派遣勞工,在一夕之間全然被釋出,是當時失業率驟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被解約的派遣勞工當中,有高達97.4%是來自製造業,2003年修法的後遺症在此刻表露無遺。未來日本的勞動派遣仍會以短期工作為主流,就業不穩定的情況將持續存在。圖為東京一處商業區的火車站裡,員工正擦拭著玻璃天花板。(圖文/路透)危機過後,日本政府與勞資雙方開始著手檢討現行的《勞動派遣法》。隨後在2010年年初公開勞動派遣法的修正版本,內容主要是回應中途停止派遣的情況氾濫,所以要強化派遣事業的規制,例如原則上禁止登錄型(派遣勞工的契約長度,受限於派遣公司與要派公司的訂單期限)、製造業派遣與日僱型派遣等;其次,派遣勞工待遇不透明與待遇不佳的問題,則要求契約載明派遣公司價金,並朝向同工同酬與不定期契約化;針對非法人力派遣,設計快速又有效的處置辦法,尤其是明知為非法人力派遣公司而仍接受派遣勞工,則視要派公司已直接僱用。修法歷程十分漫長,直到今年3月28日,日本國會才審查通過厚生勞動省的派遣修正案,並於同年10月1日開始施行。進步幅度有限 修法亡羊補牢整體而言,修正前的《勞動派遣法》是較為側重勞動力供需的調整,希望藉由制訂規範引導並活絡就業市場。惟修正後的版本,則特別強調「勞動派遣者的保護」,以增強勞動者的保障與僱用安定。概括而論,現行派遣法確實回應許多存在已久的老問題,譬如原則上禁止日僱型(30天內的勞動契約)、派遣公司必須揭示派遣公司的利潤(價金)、落實同工同酬與長期聘僱化,以及與違法派遣公司締約,視同要派公司直接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契約等,都可當作日本派遣規範的一大進展。但實際上,4年前的金融風暴帶給日本社會最大的教訓與啟示是,不穩定的就業環境將帶來深遠的影響與龐大成本。登錄型派遣、製造業業務派遣等,都在危機中映照出缺點,促使企業毫不考慮地將成本轉嫁給政府與社會,卻也開啟限縮規範的機會之窗。因此,日本政府為避免勞動派遣再度擴張,嘗試關閉登錄型派遣的類型,回歸以長僱型派遣為主;而製造業使用勞動派遣,除大量侵蝕正式的僱用機會之外,對於國際景氣十分敏感的製造業,一旦遭逢全球經濟滑落,要派公司又會立即停止使用派遣人力,造成大量失業的後果,因此主張排除製造業在適用行業之外。但很遺憾的,最新通過的修正案當中,日本國會卻刪除禁止登錄型派遣與製造業業務派遣的原則規定。換句話說,未來日本的勞動派遣仍會以短期工作為主流,就業不穩定的情況將持續存在;派遣人力也繼續為製造業貢獻產能,都是這波改革法案下最大的遺憾與不足。雖然許多國際組織與研究報告都對於日本非正規勞工氾濫表達憂心,並認為日本當前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不穩定就業是主要的因素之一;但顯然過去的訓示並未讓政治人物得到警惕,所以可以預料未來類似於「秋葉原隨機殺人」或「派遣村」等事件,將會不斷地在日本社會上演。(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