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假 國慶晚會 張友驊

社論:走的人多便成路

立報/本報訊 2012.11.04 00:00
魯迅在其小說〈故鄉〉的結尾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謝長廷上(10)月登陸行前自詡:「今日我足跡,未來後人路。」兩者略有異曲同工之妙,無奈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以私害公,立刻否認「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為民進黨的主張,彷彿謝長廷全然是自己突發奇想的自言自語,和民進黨毫無關係。

其實謝長廷所言所行,皆沒有超出民進黨既定的基礎和立場,不飛天也不遁地,完全照著地平面走,只是地上沒有路,有的僅是點點足跡。在民進黨的基礎和立場上,沒有兩岸的路,無論是《台灣前途決議文》,或者總統大選時蘇貞昌和蔡英文都講過的「台灣共識」,都只是處理台灣自己的定位而已,都不是關於兩岸的主張。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則說,黨中央正透過座談會研擬兩岸政策的願景,並針對陸生納健保案、陸配身分取得年限、十八大權力交接等,提出具體對策。問題是,沒有一條主張兩岸政治定位的路線,這些具體的對策就像東一步、西一步的凌波微步,只有練就上乘輕功的高人可以跟隨,不可能成為一條人人可走的道路。

至於謝長廷關於兩岸政治定位的主張,及其所言所行,只要沒有逾越民進黨的基礎和立場,那便是民進黨可以參考的主張,會不會成為一條路線,端看跟隨其足跡者的寡眾,不是黨主席一人能獨裁寡斷。

且不論「憲法共識」和「憲法各表」與承認中華民國、認可《中華民國憲法》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立場無異,其赴福建省東山縣祭祖的行為,亦符合民進黨2004年通過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所揭「國家認同應建立在公民意識基礎上」的價值,因此,各族群自身的文化認同與其對台灣的國家認同並無衝突,否則連謝長廷祭祖都不能接受,遑論越來越多來自異文化的新移民。反倒是國內部分以愛國主義、國族主義情緒痛批謝的尋根祭祖,其手法和內在的邏輯,恰好與中共在面對釣魚台或台獨主張時的情緒動員相同,是民主的退步,才真的不應該是民主進步黨的主張。

蘇貞昌被問到對謝的訪中行程及主張的看法時,其實可以重申民進黨的立場,並肯定謝的言行並未相悖,至於會不會成為民進黨的主張,正、反意見皆有,需要充份討論、甚至辯論,不必急著回答。或者,他也可以引用魯迅的話,走的人多便成路,必用急著論斷。看來,蘇主席真的還需要多多了解中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